2000年,年轻的普京当上总统仅4个月,开展了苏联解体后规模最大的军演,航母终结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7-11 09:30:22

2000年,年轻的普京当上总统仅4个月,开展了苏联解体后规模最大的军演,航母终结者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突然发生爆炸沉入海底。一年后普京拿出5亿,将潜艇锯成两段后打捞出来,明确了事故原因。 2000年8月12日,巴伦支海的海面风平浪静,北极圈的夏日阳光照耀着俄罗斯海军正在进行的“大西洋-2000”大规模军事演习。 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举行的最大一次军演,也是新总统普京上任仅4个月后展示军力的关键时刻。 在演习编队中,身披钢铁外壳、威风凛凛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缓缓下潜。 这艘长达154米、排水量超过1.6万吨的949A型“奥斯卡-II”级攻击核潜艇,配备24枚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被北约称为“航母终结者”。 艇上118名官兵,平均年龄不过30岁,他们是俄海军最优秀的战斗员。 中午11点28分,指挥部突然接收到了一个微弱的水下声波——“砰”,像是一记轻微的撞击。但它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 事实上,这正是灾难的起点。库尔斯克号鱼雷舱内,一枚老式65-76型鱼雷正在进行测试准备。这种鱼雷使用高浓度过氧化氢与煤油为推进剂。问题就出在这“高浓度过氧化氢”上。 由于年久失修,发射管内壁生锈,过氧化氢开始泄漏。当它接触到铁锈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释放出高温与高压,瞬间引燃了推进剂。 这枚鱼雷在艇内炸裂,释放出几百公斤TNT当量的能量,火焰与冲击波席卷整个前鱼雷舱。 整个艇艏部分瞬间变成火海,钢板被扭曲,结构严重受损,温度飙升至几百度。艇员几乎没有反应时间,十几人瞬间被吞没于火光和毒烟中。 仅过了135秒,第二次爆炸发生了。这一次更为猛烈——存放在鱼雷舱的其余鱼雷全部被引爆,相当于几吨TNT的能量在狭窄的钢铁空间内释放。 这次爆炸彻底撕裂了潜艇的前部,压力波像利刃一般贯穿船体。 前6个舱室的舱壁或被摧毁、或迅速进水,库尔斯克号头部几乎被炸成“开花状”,铁屑四散,火光冲出海底,连300多公里外的挪威地震站都监测到了这场“微型地震”。 潜艇剧烈倾斜,随后沉入水下108米处的海底。那一天,阳光再也无法穿透海面照进那冰冷的钢铁棺椁。 爆炸并没有立即夺走所有人的生命。后部第9号舱——控制核反应堆和生活区——仍有23名官兵幸存。 他们迅速组织逃生自救,封舱止水,手动关闭核反应堆,以防止核泄漏带来更大的灾难。 艇长副手列夫·卡列诺夫中校在黑暗中一边调集氧气罐,一边安排伤员。他们寄希望于俄罗斯海军能够迅速展开救援,哪怕这一希望微弱得如同深海中闪烁的光点。 他们在幽暗的舱内写下遗书,彼此鼓励,咬牙等待救援。 但更大的悲剧接踵而至——空气净化器发生故障,装置中的化学药剂被海水污染,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停止产氧,还生成了剧毒的一氧化碳。 在缺氧与毒气中,他们逐个倒下。卡列诺夫在临死前,用颤抖的手写下那封让人泪目的纸条:“8月12日爆炸后,我们仍然活着,在第9舱……没有救援……” 他用力按下最后的句号,随后沉沉倒下。信纸沾满血迹与油污,在手电筒光芒中,那一行字像绝望的呼喊,穿透黑暗,直击人心。 事故发生后,俄罗斯军方最初迟迟不对外公布消息,直到两天后才对外承认“库尔斯克失联”。 各国纷纷提出救援意愿,英国、挪威、美国都愿派出专业救援队,但俄方出于国家机密和军演保密原则拒绝了外援。 直到事故第5天,俄罗斯才勉强同意外国救援介入。但此时,生还希望已经渺茫。 而普京总统当时正在索契度假。面对媒体追问,他回应说“局势受控”,而当真正得知潜艇内还有生还者的消息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2001年,俄罗斯政府斥资5亿卢布,派出荷兰救援公司进行打捞。因潜艇前段损毁严重、易引发核泄漏,不得不将其锯成两段,先打捞后部。 打捞作业持续数月,终于将沉入海底的库尔斯克部分艇体拖上岸。在回收的文件和遗体中,调查人员找到了那封遗书,还有官兵留下的记录本、损坏的通风装置、扭曲的铁片与烧焦的舱壁。 最终结论令人痛心:事故源于那枚过时、维护不善的老式鱼雷,其使用的危险推进剂早被多数国家淘汰,而潜艇发射系统锈蚀严重,却无人维修。 事故暴露的不仅是设备老化,更是整个军队体系的腐败与失修。#社会百态##八卦手册##说TA##人物##历史#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