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抗击列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仍然静静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边,她身披长袍,目光庄严,手中握着权杖,仿佛仍在俯视脚下这片城市,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经过,有人不经意地扫一眼,有人驻足拍照,有人甚至不知道她是谁,可最近,这座雕像忽然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 事情起源于一场文化政策的讨论会上,一位香港立法会议员提出疑问:香港已经回归二十多年了,可这位象征英国统治的女王雕像,却还端坐在市中心最显眼的位置,这不仅是一个铜像的问题,更是香港文化认同的问题,他的发言让社会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人大声支持,觉得香港早该去除这些殖民痕迹;也有人皱眉质疑,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段历史长达一个半世纪,从街道名称到建筑风格,从教育体制到法律制度,英国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皇后大道、干诺道、维多利亚公园、总督府……这些名字每天都在人们口中被提及,仿佛早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这些地名、雕像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香港的历史轨迹,不该轻易更改,它们不应该被视为荣耀,而应被看作历史的见证,是提醒人们“曾经被统治”的标记。 然而,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些殖民符号并不只是“历史遗迹”,它们也是价值观输出的工具,每当人们走过雕像、看到那些名字,殖民时期的形象就会再次浮现在脑海里,而在香港,一代年轻人对本国历史了解甚少,对民族认同的感知也并不强烈,部分人甚至将殖民时期视作“黄金时代”,对英国统治充满幻想,这背后,除了教育的缺失,也与这些符号长年累月地存在于公共空间有关,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身份认同。 于是,有人提出,不如换下女王雕像,换上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英雄,比如林则徐,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官员,以“虎门销烟”闻名,他不仅打击鸦片走私,还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试图振兴国家,他的形象,在今天看来,不仅象征着反抗与觉醒,也代表着融合与开拓,如果把他的雕像立在维多利亚港边,会不会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中国曾经的抗争精神? 这个提议并不新鲜,但这一次引起了更大的反响,有人认为,换雕像不是简单地“拆旧立新”,而是一次深层次的文化更新,香港回归后,应当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而不是继续生活在殖民者留下的符号中,公共空间是城市性格的外在表现,雕像、地标不仅是装饰,更是价值观的体现,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如果仍由殖民者的形象主导,年轻一代该如何建立对祖国的归属感?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样做会不会“断裂”城市的历史记忆?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不仅是英国统治的象征,也见证了香港多个时代的变迁,从战后重建到经济腾飞,从主权移交到新时代发展,这尊雕像始终伫立在那里,有人建议,不如保留雕像,但加上历史说明,或者在旁边设置民族英雄的雕像,以“并置”的方式展现历史的多元,这样既能保留记忆,又能引导认同。 但支持更换的声音认为,这种“并置”方式可能会削弱民族英雄的象征意义,一个是统治者,一个是抵抗者,两者并排而立,让人很难明确价值立场,更何况,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本身并不是香港人自愿树立的,而是在殖民时期被强加的标志,如今香港已回归中国,如果连公共空间的象征都不做出改变,又该如何让人们真正意识到,香港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殖民地”,而是中国的一部分? 雕像之争,其实争的不是铜像,而是城市如何定位自己的历史与未来,这不仅关乎一段过去的记忆,更关乎一代人如何认识自己,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很多城市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标识,对于香港来说,这种寻找更为复杂,因为它曾经被迫接受了外来者设定的框架,如今,是否应该重新书写、重塑这些象征,正是一次重要的认同建设过程。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何君尧提议,将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移走女王雕像,换成林则徐像
最近有香港议员大胆呼吁:把维多利亚港矗立百年的伊丽莎白女王雕像撤掉,换上誓死禁烟
灵瑶醉花阴
2025-07-11 04:01:28
0
阅读:44
小朋
都统一了,还维多利亚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