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演了济公后,游本昌身上接连发生的“怪事”,至今也解释不清 游本昌这辈子,说起来挺有意思。一个演员,因为一个角色被人记了大半辈子,还顺带留下一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 小时候的游本昌,跟 “结实” 这俩字一点不沾边,今天发烧,明天咳嗽,药罐子就没离过手,家里就他一个男孩,父母急得嘴上起泡,到处找人想辙。 后来不知道是听了和尚的话,还是道士的指点,反正说法挺多,核心就一个:这孩子得跟佛沾点边,不然怕是熬不过十三岁。 六岁那年,他被送进了上海的寺庙,在庙里的日子,谈不上多舒服,天不亮就得起来念经,白天还得扫地、擦桌子,跟着师傅们打坐。 有意思的是,就这么过了几年,他那弱不禁风的身子骨,竟然慢慢硬朗起来了,十三岁那道 “坎” 平平安安过了,他又在庙里待了两年,十五岁才回了家。 离开寺庙,他才算过上正经的普通人生活,不知怎么就迷上了黑白电影,屏幕里的人哭哭笑笑,他就在底下跟着学。 高中时学校搞话剧社,他成了骨干,后来顺理成章进了文工团,又考上戏,毕业后分到了国家话剧院。 可进了剧院,日子没想象中顺,他个头不算高,性子也直,不爱跟人套近乎,结果就是别人挑剩下的角色才轮到他。 从毕业到五十多岁,整整二十年,他演了七十九个配角,大多是路人甲、小商贩之类的,台词最多三两句。 有人劝他,别死磕演戏了,可他不这么想,对着剧本琢磨来琢磨去,哪怕就一个镜头,也得弄明白角色心里在想啥。 转机出在哑剧上,那时候西方哑剧刚传到国内,他钻进去研究,排出来的戏还挺受欢迎。 有回在茶馆演出,被当年春晚的导演黄一鹤看见了,就这么着,五十一岁的他上了春晚,演了个叫《沐浴》的哑剧,还是自导自演的。这下全国观众算是知道有这么个人了。 春晚之后,找他拍戏的人多了起来,他挑来挑去,选了《济公》,这时候他已经五十二了,这辈子头回演主角。 为了这个角色,他没少下功夫,翻了一堆书,看了好多济公的画像,最后把济公定成了那种疯疯癫癫但心里透亮的样子。 拍济公那阵子,条件是真差,剧组没冰箱,有场戏得大口吃肉,可肉早就馊了,闻着都呛人。 工作人员说去买新的,他摆摆手,说别耽误进度,捏着鼻子就往嘴里塞,镜头里还得装出吃得香的样子,拍完蹲在旁边吐了半天。 还有场受刑的戏,道具鞭子是真抽,他硬是挺着没吭声,拍完后屁股肿得坐不住。 更邪乎的是拍外景时的事儿,有场戏要刮大风,剧组带了好几个大风扇,对着树吹,叶子都没动几下。 导演正急得转圈,游本昌穿着戏服来了,刚站到镜头里,不知从哪儿来的风,呼地一下就起来了,沙子卷着树叶飞,正好够拍完那场戏,他一走,风就小了。 还有次拍雨戏,天气预报说连着一个礼拜都是大晴天,剧组几百号人等着,游本昌看着着急,就去附近庙里烧了柱香,没求啥,就念叨了句 “能下场雨就好了”。 第二天凌晨,雷声轰隆轰隆响,真下起了大雨,一下就是一整天,刚好把雨戏拍完。 最巧的是拍蝴蝶那场,他正演着,一只蝴蝶飞过来,他顺嘴说了句 “来来来”,那蝴蝶真就落到他扇子上了。 摄影师反应快,赶紧拍了下来,成了后来的经典镜头,这些事,剧组的人后来聊起来,都说不清道不明,有人说是巧合,有人说他跟济公这角色太投缘,连老天爷都帮衬。 济公火了之后,游本昌的日子没一直顺下去,他想再拍出好作品,可续集反响一般,投进去的钱全赔了,最后连房子都卖了。 这期间,他妻子又得了重病,他干脆推了所有戏,在家照顾了四年,直到妻子好起来。 再后来,他排话剧《弘一大师》,为了找感觉,又剃了光头,在庙里待了阵子,那话剧倒是演到了国外,可知道的人不多。 直到九十岁那年,《繁花》播出,他演的爷叔一下子又火了,拿了终身成就奖,才算又被更多人记住。 这辈子,他六岁入寺,五十二岁成名,八十多岁赔光家当,九十岁又受追捧,那些演济公时的怪事,到现在也没人能说清,或许就像他自己说的,戏里的济公渡人,戏外的他,就想把日子过明白。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何祚庥是这样评论92岁的游本昌入党的:游本昌演的济公。因为济公太忙碌,在封为罗汉
【268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