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杨宪治理扬州时,只因主簿宋善言贪污200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2斤酒,杨宪便让屠夫将主簿开膛破肚,把他的皮用稻草填满立于府衙门前,以震慑百官。朱元璋得知后,大加赞赏,并将杨宪升了官。 扬州府衙的门槛前,那具稻草人穿着宋善言生前的青色官袍,空荡荡的袖口在风里晃荡,像只求救的手。府衙前的石板地被血浸得发黑,路过的百姓都绕着走,孩子们被大人捂住眼睛,可总忍不住从指缝里偷看——谁都知道,那稻草人的皮是真的,是前几日在府衙广场上,被屠夫老李一刀刀剥下来的。 杨宪站在衙内的高台上,看着这一切,嘴角勾着冷笑。他手里把玩着宋善言贪污的那只烧鸡的骨头,骨头上还沾着点没啃干净的肉。三天前,粮房的小吏抱着账本哭着来报,说刚运来的稻种少了200斤,查来查去,查到了主簿宋善言头上。那老小子一开始还嘴硬,直到被搜出藏在床底下的酒坛,才瘫在地上认罪,说“就是嘴馋,想尝尝鲜”。 “嘴馋?”杨宪把骨头往地上一扔,踢了踢旁边的刑具,铁链子“哐当”作响,“去年扬州大旱,多少百姓啃树皮活命?他倒好,拿救命的稻种换酒肉!”这话传到百姓耳朵里,有人骂宋善言该杀,也有人偷偷叹气——宋主簿平时还算清廉,去年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修过村口的桥,就因为一时糊涂,落得个剥皮实草的下场。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正在御花园里看工匠造水车。听太监读完杨宪的奏折,他抓起一把稻种,放在手心搓了搓,稻壳簌簌往下掉。“这稻种,一颗能结百粒,”他声音不高,却带着股狠劲,“200斤,就是十万颗粮食,能救十户人家的命。”他当即提笔写了批复,字里行间全是赞赏:“杨宪此举,深得朕心,着升为佥都御史,仍掌扬州事。” 旨意送到扬州那天,杨宪穿着崭新的官袍,在稻草人前行礼。他知道,朱元璋要的不是一个“清官”,而是一把刀,一把能砍得贪官污吏胆寒的刀。当年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见过太多官吏盘剥百姓,父母饿死时,他去求地主给块坟地都被打出来,这份恨,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可杨宪自己也没得意多久。升任佥都御史后,他查案越来越狠,不管是芝麻小官还是朝廷大员,只要被他抓住把柄,非死即残。有次他弹劾丞相李善长的亲戚贪腐,朱元璋虽准了奏,却私下对刘伯温说“杨宪这把刀,太利了,容易伤着自己”。这话果然应验,三年后,杨宪因为“结党营私”被处死,行刑前,他看着刑场边立着的、用他自己的皮做的稻草人,忽然疯了似的大笑,笑声里全是绝望。 扬州府衙前的稻草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后来有个新来的主簿,夜里路过,听见稻草人里传来“沙沙”的声响,吓得屁滚尿流,第二天就辞了官。其实那不过是风吹稻草的声音,可在扬州百姓心里,那声音里藏着太多冤魂的哭诉。 朱元璋到晚年时,还在推行“剥皮实草”的酷刑。他看着满朝文武战战兢兢的样子,以为这样就能保住朱家的江山。可他没料到,自己刚去世,燕王朱棣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那些被他用酷刑吓住的官员,要么倒戈,要么观望,没几个人真正为建文帝卖命。 扬州的那具稻草人,最终在一场暴雨里塌了。泥水混着稻草,流进旁边的稻田,那年的稻子长得格外好,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腰。百姓们收割时,想起宋善言,想起杨宪,想起那个用铁腕治贪的洪武皇帝,忽然觉得,这稻子的根须里,或许藏着比酷刑更管用的东西——那是对百姓的体恤,对官员的信任,是不用剥皮实草,也能让人守住本心的世道。 参考书籍:《明史·刑法志》《明太祖实录》《大诰》
洪武时期,杨宪治理扬州时,只因主簿宋善言贪污200斤稻种换了一只烧鸡和2斤酒,杨
钱悦萱呢
2025-07-10 23:23: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