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妖僧”,一手策动朱棣篡位成功后,行为开始怪异,不要房不要女人不要钱,穿上黑衣躲进寺院。 姚广孝与朱元璋是同时代人,生在元末乱世,姚广孝比朱元璋小7岁。 但两人的命运却大不一样,当时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家,还在为温饱而发愁。 而姚广孝却出生于医学世家,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郎中。 姚广孝彻底错过了在朱元璋时期有一番建树,况且当时朱元璋也有刘伯温。 姚广孝懂医学,更喜欢佛学,阅读了许多佛学著作,一心向佛,最后出家为僧。 出家为僧后又学习了兵法,可以说是一个兼具政治、佛学、军事才学的人才,却一直没等到施展抱负的时机。 后来,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召集高僧念经,并决定为自己的每一个皇子分配一位高僧,任务就是诵经祈福。 朱棣还不知道选谁的时候,姚广孝毛遂自荐主动走到了朱棣跟前。 朱棣态度还很不屑,没有想选姚广孝。 姚广孝却出其不意对朱棣说:贫僧要给您奉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听完后不寒而栗:白帽子?不就是“王”字上加一个“白”,皇的意思吗?这位僧人是不是在打诳语? 朱棣虽然刚开始有些害怕,但也对姚广孝产生了兴趣,于是邀请姚广孝坐下来谈了一会儿。 经过一番攀谈后,朱棣发现姚广孝并不是打诳语,而是通晓政治、地理、兵法、天道,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朱棣将姚广孝带到了自己的封地。 后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后,姚广孝劝朱棣谋反,但朱棣还是迟疑的。 朱棣说:我一个藩王怎么起兵,民心所向肯定是朝廷。 姚广孝说:臣只知天道,不知民心。 因为至少他现在还是一个藩王,有封地,有妻儿,不缺吃穿,如果谋反不成,那可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正当朱棣迟疑不决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朱棣彻底改变了想法。 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位好父亲,他建立明朝后,将自己的24个儿子都封为藩王,授予兵权,驻守封地,防止外敌入侵。 他以为这样做就可以稳固江山社稷,让明朝永远延续下去。 所以,太子朱标死后,他就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没有传给任何一位儿子。 一则是传给朱允炆符合皇长子继承制的制度。二则立朱允炆为皇帝,也能更好的平衡各位藩王。 朱元璋的想法是:让各位藩王叔叔世代守护好边境,让历代明皇帝能长治不衰。 但人都是有私心的,朱允炆当了皇帝后,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为了加强集权就要削藩,削藩就削藩吧,还将实力最强的朱棣放到了最后。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 朱棣终于听从姚广孝的建议谋反,并且在王府里开始训练士兵、打造武器。 整个王府里叮叮哐哐的声音王府外都听得清清楚楚。 姚广孝跟朱棣建议说:可以在王府里养一些l鸭鹅。 朱棣刚听完后还有些生气:堂堂燕王府养一群鸭鹅,嘎嘎乱叫,臭气熏天的成何体统。 姚广孝说:咱们训练士兵和打造武器的声音太大了,王府外都能听见,难免遭人怀疑。养上鸡鸭鹅就可以掩盖这些声音。 朱棣听完后,还直呼姚广孝的计谋妙! 就这样,朱棣在姚广孝的策划下举兵造反。 朱棣起兵时,突然暴雨大作,王府的瓦砾都被吹落在地,朱棣潜意识觉得这是不祥的征兆。 姚广孝却反其道说:这正是吉兆啊!青瓦掉,说明王府要换黄瓦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朱棣起兵的信心。 靖难第三年,朱棣顺利攻下南京,登基称帝。 姚广孝也成为朱棣起兵成功的第一功臣。 但朱棣称帝后,他对姚广孝非常尊敬,任命他为“太子少师”,相当天正二品。并且恢复了他的俗名姚广孝。 因为朱棣觉得,姚广孝为他谋划,助他登上皇位,不就是等待拜官、被犒劳的这一天吗? 谁知,自朱棣登基后,姚广孝的行为却越来越怪异,他开始不听朱棣的安排。 朱棣让他还俗,赏他府邸,送他女人,他都不要。就连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他全分给了同族。 他白天穿着朝服上朝,但晚上就会回寺庙,换上他的黑僧服,静心念经。 这就让人费解了。 朱棣造反是为了当皇帝,他的手下跟着他造反也是为了奔个好前途。 那姚广孝,这位朱棣造反的主要策划者,却在功成后什么也不要。 因为他的行为神秘,大家都称他为“黑衣宰相”,也有人称他为“妖僧”。 也许,他只是为了一展心中抱负,不负所学。也许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功成身退,顺应自然。 所以,姚广孝活了83岁,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可以善终的谋臣。
1748年一天,乾隆上朝后发现,几个大臣脑门剃得精光跪在他面前,瞬间大怒,于是4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