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不愿相见。村长亲自去请也不行,余财发生气地说道:“他当了大官,从不想帮我们兄弟姊妹,还拿我当弟弟吗?” 1983年春天,余秋里踏上了回乡的路。这一次的归来,他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弟弟余财发竟然选择避开他。余秋里是总政治部主任,早已声名显赫,且享有中将军衔,但回到家乡,却依旧被亲弟弟冷落。村长赶忙出面调解,却也没能立刻打破这层疙瘩。 余秋里曾是红军中的一员,青年时代参加过吉安县的农民暴动。长征途中,他带领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屡立战功。 可这一路上,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为了救战友,他英勇受伤,左臂被炸断,不得不截肢。即使如此,他依然没有退缩,坚守在战场上,继续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坚韧与刚毅不仅在战场上得到了体现,也在后来的工作中延续着。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没有停下脚步,他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尤其是在石油工业的领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不仅帮助新中国的石油产业起步,还推动了若干重大的石油项目。正因为他的贡献,他被誉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 然而,事业上的成就却并未弥合与家人之间的裂痕。余秋里很少回乡,每年能给家里写封信,已经是极为不易。 弟弟余财发心里有些不平,尤其是在余秋里一次次拒绝帮助他解决“私事”之后,他的怨气积压了许久。余财发曾多次向哥哥求助,不论是为村里修桥,还是为自己的儿子找份工作,余秋里总是以“按规矩办事”回应他,从不使用自己的权力办私事。 这让余财发渐渐心生不满。每当有人提起哥哥,他总是冷冷地说:“他已经是大官了,能管我们什么事?几十年没见面,难道就这么不想见我?”于是,1983年余秋里回乡探亲时,余财发选择了避而不见。 村长知道这事后,立即去找余财发。他走进屋时,看到余财发正坐在院子里,脸上满是不满的神色。 村长劝道:“你哥哥那么多年都没回家,怎么能不见一面呢?他为了国家、为了大家,付出了很多,难道你不该理解他吗?”余财发沉默了许久,终于站起来,走出了院门,朝着哥哥的住处走去。 当余财发终于站在余秋里面前时,兄弟俩目光相遇,却没有言语。许久,余秋里伸出了右手,打破了沉默:“财发,我回来了。”余财发深深地看了哥哥一眼,点了点头,缓缓地说:“回来就好。” 这简短的几句话,仿佛将两人之间的多年隔阂融化。那天晚上,兄弟俩聊了很多,讲述着各自的过往和心中的想法。 余秋里回到家乡的几天里,兄弟俩并没有讨论什么家庭琐事,话题总是从长征谈到革命战争,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余秋里讲述着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经历与付出。 余财发则安静地听着,偶尔插几句。他原本认为哥哥成了大官,便与普通百姓远离,但这一晚的对话让他明白了很多。他终于意识到,哥哥并非忘记了家人,而是将更多的责任承担到了肩上。 临走那天,余秋里没有多做停留,只是对村长说:“我希望家乡能更好。”这句话也许是他最真诚的告别。尽管他们兄弟之间没有过多的情感交流,但在那一刻,两人的心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回到工作岗位后的余秋里,依旧忙于国家建设,尤其在推动江西的经济发展方面,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他的帮助下,江西的重建逐渐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常说:“我是江西人,江西要发展,我有责任。”这种责任感,似乎让他把家乡放在了心里,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没有忘记最初的那份牵挂。 直到1999年2月3日,余秋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消息传到老家,整个村子都沉默了。村里人纷纷走到余家的老屋,送他最后一程。余财发也在这时,默默地为哥哥点燃了一支香,心中无比复杂。他知道,虽然两兄弟走得很远,但那份兄弟情谊,始终未曾改变。 在余秋里的葬礼上,村里的人都在低声议论着他的一生。有人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高尚的共产党人,但更多的人记得的是,那一年春天,他和弟弟重新坐到了一起,放下了心中的怨恨,重归于好。 余秋里的一生,虽然没有为自己谋取过什么,但他在国家建设、在革命事业中付出的努力,让他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而他与弟弟余财发的关系,也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找到了和解的道路。
抗战时,25岁独臂余秋里只身闯匪穴,欲将其改编。余正想说话,对方突然朝他站的方向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