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坦言,中国的做法让欧洲越来越不满,在欧中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欧之间的矛盾更加公开化了!7月9日,德媒刊文表示,就在几天前,中国政府刚刚宣布限制进口欧盟产医疗器械,以对等反制欧盟不久前针对中国医疗器械的类似限制措施。中国方面上星期还宣布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此外,欧中之间的电动汽车、太阳能面板等争端也仍未解决。 最近这波矛盾公开化,说白了就是双方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手段越来越直接,火药味越来越浓。 欧盟先是限制中国医疗器械参与他们的公共采购,理由是 “不公平竞争”,结果中国反手就来了个对等反制,限制进口欧盟的医疗器械。这招以牙还牙其实挺直接的,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舒服。 但问题在于,这种做法看似解气,实则是在互相伤害。欧盟的医疗器械企业本来在中国高端市场有不少份额,现在被限制了,损失肯定不小;而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欧盟市场也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双方就这么杠着,最后受伤的可能还是消费者,毕竟医疗设备成本上升,最终还是得老百姓买单。 还有白兰地的反倾销税,这事儿更有意思。中国说白兰地存在倾销,欧盟那边估计心里也清楚,毕竟法国的几个大品牌在中国市场确实有价格优势。但反倾销税一征,法国的酒商们肯定得肉疼,毕竟中国市场占他们全球销量的近四成。 不过中国也留了后手,允许部分企业通过价格承诺豁免,这明显是在分化欧盟内部的利益集团。你看,中国这招既表明了态度,又给谈判留了余地,比欧盟那种一刀切的做法高明多了。 再看看电动汽车和太阳能面板的争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说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但结果呢?中国车企直接在欧洲建厂,比如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直接绕过了关税壁垒。而欧盟的车企,像大众、宝马,反而在中国加大投资,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市场才是未来。 这就有点讽刺了,欧盟的保护主义措施不仅没保护到自己,反而逼着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而自己的企业却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至于太阳能面板,欧盟早就被中国的性价比打趴下了,现在再搞限制,纯粹是螳臂当车。 其实,中欧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利益冲突。欧盟觉得中国在某些领域抢了他们的饭碗,所以想通过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而中国则认为欧盟的做法是双重标准,自己也得反击。 但问题在于,双方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中欧经济是高度相互依赖的。欧盟 98% 的稀土依赖中国,而中国也需要欧盟的技术和市场。这种互相掐架的做法,最终只会让双方都受伤。 更让人无语的是欧盟内部的分歧。德国、西班牙这些国家还想和中国好好合作,毕竟他们的企业在中国有不少利益;但法国、捷克这些国家却跟着美国瞎起哄,鼓吹对华强硬。 这种内部分裂让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缺乏一致性,今天这个国家说要合作,明天那个国家又要制裁,搞得中国也很无奈。欧盟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怎么能和中国谈出个结果来? 还有那个碳边境税,欧盟说是为了环保,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贸易保护。中国的钢铁、铝等出口企业本来利润就薄,再被征收高额税费,日子更难过了。 但反过来想,欧盟的企业也得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最后成本还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真不知道欧盟是怎么想的。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策略其实挺聪明的。无论是医疗器械的对等反制,还是白兰地的差异化处理,都体现了 “精准打击” 的特点。 中国既表明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又给欧盟留了谈判的空间。反观欧盟,除了加征关税和限制采购,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显得有点黔驴技穷。 不过,这样的对抗对谁都没好处。中欧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双方的贸易战只会让全球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这种对抗简直是雪上加霜。如果双方继续这么僵持下去,最终可能会陷入 “双输” 的局面。 说到底,中欧之间的矛盾需要的是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双方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各自的关切,寻找一个平衡点。 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中欧可以共同制定技术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在稀土问题上,欧盟可以加大自身开采和冶炼的投入,而不是一味指责中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赢,而不是两败俱伤。 但现在的情况是,双方都在气头上,谁也不愿意先低头。欧盟觉得自己是老牌经济体,不能在中国人面前服软;中国则认为自己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任人欺负的国家,必须捍卫自己的利益。这种心态下,矛盾只会越来越激化。 或许,即将举行的中欧峰会是一个转机。双方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放下成见,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
德媒坦言,中国的做法让欧洲越来越不满,在欧中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中欧之间的矛盾更加
静雅云影伴霞翩
2025-07-10 19:14:05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