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她是30位女红军中——个子最矮、背东西最多的,一路上

安卉的 2025-07-10 18:10:26

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她是30位女红军中——个子最矮、背东西最多的,一路上,身高不到一米四的这位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已是省委书记的男人一把握住女兵的手:“我还没向你说谢谢呢!” 请有缘人留个“关注”,说说您的精彩见解,共勉之~ 她的名字叫危秀英,江西人,身形瘦小,但意志坚韧,绝不容许任何困难击倒她,那一晚,暴雨倾盆,队伍行进得异常艰难,危秀英所在的小分队突然遭遇了敌人的伏击,许多战士受伤倒地,她不断穿梭在伤员堆中,寻找可以帮助的对象。 突然,她发现了一名满身烫得不行、几乎昏迷的男子——廖志高,他因高烧而浑身发烫,几乎失去了知觉,危秀英二话不说,立即将他背起,雨水在她脸上横流,背上的重量让她的脊梁骨几乎崩裂,但她没有丝毫犹豫。 有人叫她放弃,但她回头坚定地说——“背出来的人,阎王都带不走”,这位小个子女兵,在接下来的整整一夜中,一直背着廖志高行进,在山路泥泞中艰难前行,直到天亮,廖志高终于退烧,她看着面目全非的脚,却依旧微笑着说,能走路的就是好脚,嫌什么脚丑? 廖志高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充满了对她深深的感激,时光飞逝,岁月在这对战友之间刻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23年后,廖志高已成为了一名省委书记,而危秀英则已转任广东省劳动局副局长。 可是她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不幸,仿佛天注定她要经历人生最沉重的考验,出生在江西瑞金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危祥宽望着那弱小的婴儿,心里暗自低估了她的生命力。 小小的危秀英出生时,体弱得几乎没有希望,父亲便给她取了个名字——“粒粒子”,仿佛她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颗小小的粒子,命运早已为她安排好一条艰难的道路,母亲在她出生不久便因病去世,留下她孤单无依地在这世间挣扎。 年仅6岁的危秀英,在贫困的家境中,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残酷,父亲卖掉她那一天,眼神复杂地把她交给了婆家,而她的心情既迷茫又痛苦。 年幼的她,不明白父亲为何要这么做,眼中泪水模糊了对家的记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到来而变得轻松,反而更加残酷,竹梢般的婆婆每天都用鞭子抽打她,而她的生活则充满了挑水、烧饭、洗衣、砍柴、下田的重活。 面对这些,她从未显露过消极的情绪,她知道,只有靠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她悄悄地把父亲曾教给她的“危”字,用瓦片画在墙角下,心中默默祈愿,自己不会忘记那个代表身份的字,和那个曾经给予她生命的名字。 危秀英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股不屈的火焰,她不断地向自己宣告,命运不能主宰一切,年少的她,已在沉重的生活中学会了如何坚强与抗争,终于,在某个寒冷的夜晚,当她看到红军在乡村经过时,她知道,自己不再只是命运的牺牲品。 她下定决心,脱离这困境,加入红军,去追寻那个属于她的自由与光明的未来,她的童年虽然充满苦难,但她的内心早已无畏,充满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才有了后来一切的发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廖志高与她在人民大会堂相遇,当他握住危秀英的手时,语气带着感激和愧疚,那个曾经被她背过的沉重身躯,如今成了他的记忆中永远的温暖,然而,这段感人的长征往事,并非仅仅属于两位曾经并肩作战的革命战士。 许多革命者都在那个时候,经历了无数的困境与考验,危秀英并非唯一一位身处艰难境地的战士,在长征途中,有一位名叫范乐春的女性,她同样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范乐春是福建人,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她不仅带着自己的孩子,还肩负着托管其他革命家庭孩子的任务。 她的胸前和背上各裹着一个孩子,坚定的眼神与决绝的步伐,令人动容,然而,命运无情,范乐春最终未能见到她的亲生孩子。 长征突围时,她的朋友黄秀香因病去世,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艰难的岁月里,这些孩子也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被托付给亲戚的孩子们,一度遭遇饥寒交迫,甚至不得不被分别寄养到乡村。 尽管身处艰难境地,范乐春与范美宏夫妇依旧尽力抚养这些革命家庭的后代,即便如此,生活的困苦依然没有减少他们的勇气,这些历史事件展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革命不仅仅是前线战斗的胜利,它还在千千万万无名的背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危秀英、范乐春和无数如她们一般的女性,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和“初心不改”,无论是廖志高和危秀英的再相见,还是范乐春的事迹,它们都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了革命事业而付出无数牺牲的先辈们。 危秀英的故事,愈加生动地印在我们心头,在她的人生事迹里,有着革命者顽强生存的力量,也有着他们心中炽热的革命信念,每一段历史都有它无法磨灭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恰恰是我们今人应该永远铭记的精神财富。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