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在为其进行尸检时拍下了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肯尼迪身中两枪,而且两处都是致命伤:一处位于喉咙处,另一处位于头部。 1963年,冷战正打得火热,美国和苏联剑拔弩张。就在一年前,古巴导弹危机差点让世界大战爆发,全球都捏了把汗。肯尼迪上台时才43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当选的总统之一,他靠着帅气的外表和激情四射的演讲圈了不少粉。但他的政策也惹了麻烦:支持黑人民权得罪了南方保守派,和苏联缓和关系让军方和强硬派不爽,反对越战又让军工复合体头疼。总之,他树敌不少,政治环境像个火药桶。 那时候的达拉斯更是个敏感地儿。这座城市是保守派的“大本营”,很多人看不惯肯尼迪的“自由派”作风。他这次来访是为了拉选票,毕竟1964年大选在即。但谁也没想到,这趟行程会成为他的绝命之旅。 1963年11月22日,天气晴朗,肯尼迪和夫人杰奎琳坐着敞篷车,在达拉斯市中心游行。上午11点多,车队开进德利广场,周围都是欢呼的人群。就在12:30,枪声响了——第一枪打中肯尼迪的喉咙,他捂着脖子倒下;紧接着第二枪正中头部,脑浆和血溅了一车。场面惨不忍睹,车子立马加速冲向医院,可惜为时已晚。下午1点,医生宣布抢救无效,肯尼迪死了,时年46岁。 枪手很快锁定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他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去过苏联,还在达拉斯的德克萨斯学校图书仓库打工。枪击时,他就在仓库六楼,警方找到了一把步枪和三个弹壳,证据指向他。奥斯瓦尔德被抓后喊冤,说自己是被陷害的“替罪羊”。可还没等他多说,两天后,他在警方押送途中被一个叫杰克·鲁比的夜总会老板当众枪杀。鲁比的动机至今没人搞得清,这事儿让整件事更显得蹊跷。 肯尼迪死后,美国政府火速成立了沃伦委员会来查这事儿。1964年,委员会甩出一份报告,说奥斯瓦尔德是独狼,一个人干的,没同伙。报告里提到,他发了三枪,其中一颗子弹同时打中肯尼迪和前座的德克萨斯州州长康纳利——这就是有名的“魔弹理论”。可这说法漏洞百出:一颗子弹怎么可能拐着弯儿打两个人,还造成七个伤口?很多人觉得这解释太牵强。 公众不买账,阴谋论满天飞。有人怀疑CIA动的手,因为肯尼迪想削减他们的权力;有人说是FBI,因为胡佛局长讨厌他;还有人指向黑手党和古巴,甚至苏联也被扯进来。奥斯瓦尔德死得太巧,鲁比又身份复杂,这些都让人觉得背后有大文章。几十年过去,解密文件一批接一批出来,可核心证据还是锁在保险箱里,真相像雾里看花。 肯尼迪一死,美国像是被泼了盆冷水。他的继任者林登·约翰逊接手后,推出了民权法案和医保改革,可也把越战推向深渊,死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崩了,沃伦报告没说服大家,反而让怀疑更深。这事儿还改变了美国的政治风气,刺杀成了解决分歧的“选项”,后面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的死都证明了这点。 文化上,肯尼迪遇刺成了美国人甩不掉的阴影。电影、书、纪录片层出不穷,大家都想挖出点新东西。他的形象也被神话了,年轻、帅气、有理想,死得又惨,成了永恒的符号。可抛开这些光环,这件事本质上是个悲剧,一个国家的伤口,至今没完全愈合。 再说回那张尸检照片,两枪致命,喉咙和头部的伤口触目惊心。它不仅是证据,更是个提醒:历史有时候比电影还离奇。肯尼迪的死留下的不只是答案,还有问号。
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在为其进行尸检时拍下了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肯尼迪身中
潮女炫风尚
2025-07-10 17:49: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