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卫平痛失首届应氏杯,真的冤吗?
1988年,应氏杯横空出世,4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一时吸引了全球围棋高手。彼时,聂卫平正值巅峰,在中日对抗赛中取得十一连胜的辉煌战绩,声名鹊起。这届比赛,几乎是为聂卫平量身打造的。他一路过关斩将,先后击败麦克雷蒙、赵治勋,并在半决赛以2:0战胜藤泽秀行,强势挺进决赛。冠军奖杯似乎已近在咫尺。而他的对手曹薰铉,也以同样强势的姿态,战胜王铭琬、小林光一和林海峰,杀入决赛。
决赛前两局在杭州举行,聂卫平先输一局,随后奋起直追,扳回一局。第三局移师宁波,聂卫平再次取胜,以2:1领先,形势一片大好。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由于韩方坚持,第四、五局比赛移师新加坡。令人意外的是,聂卫平并没有随队前往,而是先绕道香港打桥牌,之后独自飞往新加坡。更令人费解的是,他在曼谷转机时还匆忙下飞机,导致旅途奔波劳累,甚至可能因此感冒。最终,第四局比赛,聂卫平在领先的情况下痛失好局,遗憾落败。第五局更是惨败。中国棋迷对此感到无比惋惜。
这场失利,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有人认为,聂卫平是轻敌了,但曹薰铉的实力有目共睹,又何来轻敌之说?也有人将矛头指向比赛地点的变更,认为如果比赛地点不变,结果或许不同。但韩国棋院为本国棋手争取权益,本无可厚非,更何况主办方、中国棋院以及聂卫平本人,都同意了这一变更。还有人惋惜聂卫平中途打桥牌的举动,认为他应该更专注于比赛。但这是否就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仍有待商榷。
无论如何,这场比赛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此后,聂卫平与曹薰铉多次交手,数据显示,曹薰铉在关键比赛中更胜一筹。1990年,聂卫平在富士通杯决赛中不敌林海峰;1995年,又在东洋证券杯决赛中以1:3输给马晓春。自1995年后,世界大赛赛场上鲜见聂卫平的身影。而曹薰铉则在2003年获得个人第九个世界冠军头衔。
两位棋坛巨匠,他们的不同风格,深刻影响着中韩围棋的走向。聂卫平的多面发展,造就了中国棋坛许多昙花一现的棋手;而韩国棋坛则涌现出一批批长盛不衰的棋手,以及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物。回首首届应氏杯,它不仅是聂卫平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围棋的集体遗憾。
用户45xxx42
技不如人,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