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本来就不想当首相,硬被推上去,上台以后就开始躺平,如今摆烂终于有结果了!6月29日,日本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日本首相石破茂,领导的内阁支持率为24%,而且已经是连续4个月保持在这个水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6月29日,日本最新一份民意调查发布后,政坛再次掀起波澜。 这份数据看似平静,却透露出一个危险信号:首相石破茂领导的内阁支持率仅为24%,而这一数字已连续四个月未曾波动。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政治人物的评价,更是整个日本政治系统困局的写照。 石破茂的首相之路本就不属于光环加身的胜利者。他并非主动争取,也不是因强大的民意支持脱颖而出。他更像是一颗被推上棋盘的“救火棋子”。自民党在经历了安倍晋三的突然倒下和岸田文雄的声望急剧滑坡之后,陷入内斗与迷茫。 各派系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政党内部陷入“谁也不服谁”的僵局。在这种情形下,石破茂成为了一种“折中”的选择。不是最优秀的候选人,却是所有人都还能勉强接受的人选。这种政治选择的本质,注定了他从一开始就站在不稳的基石之上。 上任伊始,石破茂就陷入重重困境。他没有强大的党内基础,难以凝聚共识;也缺乏足够的群众号召力,无法激发社会热情。他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四分五裂的执政团队,以及一个对政治早已感到厌倦的社会氛围。 内阁组建之初,就已经显现出掣肘之多、阻力之强的困局。政策推行缓慢,议会协商冗长低效,政务协调几近瘫痪。对于石破茂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而更像是一个“雷区”——步步惊心,动辄得咎。 尽管他曾尝试推出一系列改革设想,包括推动行政简政、调整财政结构以及扩大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力度,但这些举措很快就遇到阻力。党内既得利益派系不愿配合,保守政治力量对任何改变充满抵触。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进一步放大了他的无力感。 日本经济多年来疲软不振,民众对未来失去信心。国际形势也充满变数,中美博弈背景下,日本的外交空间受到挤压,区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多重夹击之下,石破茂逐渐放弃了作为一名改革者的理想姿态,转而进入一种“稳住局势”的低姿态执政状态。 他的“躺平”路线并非懒政,而是现实倒逼下的无奈妥协。他深知,任何激进举措都可能成为政治攻击的导火索,而他并无足够的盟友为其护航。因此,他转向谨慎应对、慢调推行的方式,试图以稳定换取喘息空间。 只不过,这种态度在外界看来,更像是一种“摆烂”——没有新意,也无作为,甚至连危机处理的速度都趋于迟缓。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的耐心被不断消耗,支持率始终难以提振,长期维持在24%的低位。 然而,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石破茂个人是否勤奋,或者是否有意改革。事实上,他的困境只是整个自民党乃至日本政治生态问题的集中体现。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自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利益链条错综复杂。 这种政治格局下,任何想要打破现状的改革举措,都会触动多个利益层的反弹。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结构性问题并非短期可解,也缺乏有力的外部压力来推动其自我革新。 日本官僚体系庞大,运作繁复且高度保守。任何政策从构想到执行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反复协商,这种机制看似稳健,实则效率低下。而利益集团和政商勾连的问题也使得政治决策更像是一种“交易”,而非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 长此以往,改革意愿被不断磨损,政治热情被逐步稀释,最终导致整个政坛陷入“拖延主义”泥潭。谁也不愿率先打破沉默,谁也不愿承担失败的代价。 在这样的体制性惰性面前,石破茂也不过是一个象征。他所遭遇的尴尬与批评,其实是整个系统无力应对新时代挑战的缩影。他不是问题的源头,却承受了大部分结果。 民众对他支持度低,并不代表另有理想候选人可以替代,而是对整个政治系统失望的表现。换言之,即使他卸任,接任者也难以摆脱同样的困境。 而自民党内部的改革意愿又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真正的大刀阔斧的结构性调整,几乎没有任何动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改革意味着权力重组与资源再分配,这对于长期享受稳定权力与利益的派系来说,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谁都知道改革是必须的,但没人愿意做第一个动手的人。于是,政党整体进入一种“维持现状”模式,靠着传统支持结构和惯性维持执政地位,但治理能力却每况愈下。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转嫁到了首相身上。石破茂实际上扮演了一个“过渡人物”的角色,他是旧体制向新时代缓慢过渡过程中的牺牲品。他既无法代表新政治势力的崛起,也无法彻底维持旧体制的稳定。 在这种两难之间,他只能以“沉默”与“慢作为”来换取一丝政局的安稳。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技术性维稳”并不具备持续性。一旦国内外压力加剧,系统性问题将会被再度激发,民众不满也将进一步扩大。
明面上是美日第七轮谈判破裂,暗地里是日本新首相石破茂亮出了一副谁都没想到的底牌。
【6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