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儿子像娘,金砖砌墙”。细细看看毛主席和他的母亲文七妹,简直长得太像了。

运赛过去 2025-07-10 16:24:52

俗话说:“儿子像娘,金砖砌墙”。细细看看毛主席和他的母亲文七妹,简直长得太像了。 俗话说:“儿子像娘,金砖砌墙。”这话搁在毛主席和他母亲文七妹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你瞧瞧毛主席年轻时的照片,再想想文七妹那宽厚面容,是不是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这“像”不光是皮囊,更藏在骨子里——善良、坚韧、节俭,简直如金砖般扎实。 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生在湖南湘乡县唐家坨一个富裕农家。她排行老七,小名叫“七妹”,本名叫文素勤。她爹文芝仪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娘贺氏温柔贤惠,生了三儿三女,家里日子过得挺和睦。文七妹从小就聪明懂事,爹娘都稀罕她。 1885年,18岁的她嫁到韶山冲,丈夫毛贻昌是个精明能干的主儿,可脾气硬得很,对孩子管得严。婚后,文七妹挑起了家里的大梁,里里外外一把抓。每天天不亮就挑水劈柴,喂鸡喂鸭,农忙时还得下田插秧割稻,累得够呛却从不吭声。她生了七个孩子,可惜四个夭折,只剩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每逢孩子病了,她总是守在旁边,熬夜照顾,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文七妹的善良在乡里出了名。她乐于助人,乡亲们都敬她几分。逢上灾年,她常背着丈夫拿家里的粮食接济乞丐,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心眼儿可真不赖。她信佛教,家里常点着香,祈求一家老小平安,把慈悲这股劲儿融进了日子。 她不识字,可特别看重孩子读书。毛主席小时候想上学,她全力支持,告诉他要有志向,别混日子。她还鼓励他有自己的主意,别老听别人的。这话可不白说,毛主席后来跟父亲对着干,甚至跟族长硬碰硬,多少跟她这教导有点关系。1936年,毛主席跟美国记者斯诺聊起小时候,说有回父亲追着他打,他跑到池塘边威胁说再追就跳下去,父亲才停手。这股子倔劲儿,成了他革命路上的一大底气。 “儿子像娘,金砖砌墙”,这话在毛主席和文七妹身上真不是吹的。文七妹脸宽五官正,眼神里有种温润又硬朗的劲儿。毛主席年轻时的照片,眉眼间总能瞅出点母亲的影子。可这“像”不只在外头,更在里头——善良、志向、抗争、心疼老百姓、勤劳节俭,这些特质就像金砖一样,结结实实砌起了毛主席的革命人生。 文七妹的善良不是装的,谁穷谁难她都帮。灾年偷偷给乞丐粮食,乡亲有事她也搭把手。毛主席小时候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上私塾时,他见同学“狗蛋”家里穷,中午就喝凉水,他每天多带个窝头和咸菜分给人家。文七妹知道后,拍着他的肩一个劲儿夸。这份心疼人的劲儿,后来在毛主席身上也没丢。 文七妹虽是农村妇女,可不甘心孩子没出息。她让毛主席别随大流,要有自己的路。这话毛主席记住了。他不光跟父亲顶嘴,还敢跟村里那些老规矩叫板。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到了革命路上更是发挥得彻底——打土豪、分田地,硬是带着大家闯出了一条新路。 文七妹过日子精打细算,从不浪费。毛主席也继承了这点,哪怕当了国家领导人,生活还是老样子。衣服打补丁,饭菜简单,住的地方也没啥讲究。他常说,母亲教他过日子要实实在在,这习惯一辈子没变。 文七妹1919年去世,那年毛主席26岁。她走得早,没能看到儿子后来的成就。可她的影响,却像种子一样埋在毛主席心里,生根发芽。领导共产党时,他带着那股善良和倔劲儿,硬是把革命干成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让农民有了地,合作化运动搞活了农村,教育医疗也慢慢跟上来,老百姓日子好过了。毛主席他常穿的那件补丁睡衣,吃的那顿简单饭菜,都是从母亲那儿学来的做派。这母子俩的缘分,不光是血脉相连,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

0 阅读:0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