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底我退伍,退伍费三百元人民币多一吊吊。第二年夏天实在热的不行,我花了1

梦幻星河缘 2025-07-10 15:37:44

1982年底我退伍,退伍费三百元人民币多一吊吊。第二年夏天实在热的不行,我花了179元买了一台上海产华生牌电风扇,那个年头电风扇也算是紧俏商品,托朋友搞了张票才买来的。我那时月工资42元,这台电风扇花了我4个多月工资,算是奢侈品了。 风扇在这个时代人们的家中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如今便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夏季消暑的工具早已替换成了空调。 而在八十年代那会的风扇,绝对算得上是稀罕物! 1982年底,告别军营,揣着三百多元的退伍费回到家乡。 新工作在国营工厂,月工资42元。 而80年代初的盛夏,对一个习惯了营房硬板床却回归家庭热炕头的北方退伍兵而言,煎熬程度不亚于拉练。 没有空调,只有漏风的木窗和慢悠悠的蒲扇。 清凉,成了那个年代的奢侈品。 邻居家有台落地风扇,开机时嗡嗡直响,如同发动一台小柴油机,吹出的风也时断时续。 而这次我选中的这台华生台扇,截然不同。 它通体是金属,沉甸甸的,底座稳如泰山,扇头转动时,整个机身微微共振,带起一股低沉、连绵而雄浑的“嗡嗡”声,那声音蕴含着一种工业时代的原始力量感。 它吹出来的风,十分强劲。 蚊虫根本不敢近身,一靠近,就被强大的风力卷走。 这不仅仅是风,这是物理法则对炎热的赤裸裸征服! 对于习惯了苦日子和军旅艰辛来说,这种“强劲有效”如同找到了值得信赖的老兵,可靠,踏实。 金属的扇叶经过精密动平衡,转得又稳又久。 华生厂那句深深刻在产品灵魂里的老承诺:“首创国货、保用十年”,在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台华生风扇很快成了家里的“定海神针”。 夏天一到,它便被拿出来擦拭干净,接通电源。 孩子热得睡不着?风扇挪到床边,开个中档,那凉风便让孩子安稳入梦。 吃饭时汗流浃背?风扇摆在桌旁摇头,冷风均匀扫过,饭碗里的热气似乎都散得快些。 午后纳凉,一家人围坐,话题总离不开对风扇的赞许:“还是这家伙带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今的金属网罩上的绿漆在无数次擦拭后开始泛白、脱落,露出底下耐磨的底漆。 但最显时间痕迹的还是操作面板,那些“慢”、“中”、“快”、“摇头”的印刷体汉字。 然而,位于中心位置的“华生”商标,虽经四十三年的时光流转,始终清晰醒目。 时光荏苒,当年42元的月工资早已成为翻过去的旧日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空调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那台华生风扇,渐渐被低耗能的空调所替代。 每每空调故障,或家人想体验那种直白强劲的旧式清凉,它都会被重新启用,一插电,依然低沉轰鸣,风力不减当年。 几十年里,它遭遇过被孩子弄倒的碰撞,经历过灰尘的掩埋,电压的波动,却一次也没有摆工。 没有保养,没有维修,它就那么沉默地运转着。 “华生”标牌那菱形标志,岂止是一台风扇的身份? 它承载的,是一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热血史。 1915年的上海,裕康洋行职员杨济川心怀实业救国梦,悉心研究外国机电产品。 没有精密设备,没有现成图纸,仅凭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才智,他在简陋的白铁店、铜匠铺和翻砂作坊里,一点一点“敲打”出了中国第一台自产电扇。 它的诞生,源自对美国的“奇异”风扇的“望闻问切”。 第二年,杨济川与友人凑集几百两银子,在四川北路横浜桥开设华生电器制造厂,“华生”名号初现江湖。 最初的它,生产发电机、变压器。凭着对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华生风扇在1924年正式批量上市。 那份属于初创国货的磅礴自信,“首创国货、保用十年,维修免费”的广告语,在那个洋货横行的年代,犹如石破天惊的宣言。 华生不仅说,更实干,悉心改进“奇异”缺陷,更在出厂前试运转一年! 这份匠心和胆气,最终赢得市场尊重。 1926年费城世博会,华生风扇捧回丁等银奖,成为国货之光。 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年产量突破3万台,不仅垄断国内市场,更远销南洋,硬生生将洋品牌挤出市场,写下民族工业扬眉吐气的辉煌篇章! 然而,日寇的铁蹄踏碎了这繁华。 1949至1979年间,中国电风扇产量近半出自上海,其中83%是华生制造! 上海华生风扇厂,成了那个年代电风扇的代名词。 进入八十年代,“家电热”兴起,华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一台华生风扇昼夜不息地运转了数年,成为最好的质量“活广告”。 如今,这台服役43个年头的华生风扇,安静地待在储藏室的角落,但框架依然硬朗如初。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民族工业昔与今:华生电器制造厂)

0 阅读:44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