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一个家族从刨地的农民,到出了位能和皇帝唠嗑的首席军机大臣,竟然花了1

夜微凉初夏风 2025-07-10 15:29:45

你敢相信吗?一个家族从刨地的农民,到出了位能和皇帝唠嗑的首席军机大臣,竟然花了173年。 这事得从清朝一个叫刘福的庄稼汉说起。他这辈子就琢磨着怎么把地里的活儿干明白,日子过得紧巴巴,属于见了地主得绕道走的那种。 到了他儿子刘思智这儿,突然开窍了:光靠种地不行啊。于是抱起书本啃,居然啃出个秀才功名。别小看这秀才,搁古代能免徭役赋税,一家人总算能顿顿吃上热乎饭,不用再为填肚子发愁。 刘思智的儿子刘通更猛,直接考成了贡生。这身份可比秀才值钱多了,家里慢慢有了积蓄,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小康之家。更重要的是,他手里有了钱,能请得起好先生,一门心思供孩子读书。 接下来登场的刘必显,是这个家族的关键转折点。他24岁中了举人,可考进士却磨到了52岁。好不容易当上正九品的小官,干了几年就辞职回家了。但你可别觉得他没出息,他带回家的不光是那点俸禄,还有官场的见识和一身学问——这些后来都成了儿子刘棨的“私教课教材”。 刘棨算是踩着老爹的肩膀往上跳。有老爸手把手辅导功课,家里又不缺钱,他28岁就中了进士,比他爹早了整整24年。后来一路做到从二品的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给家里攒下了实打实的政治资本。 最后轮到刘统勋,这哥们儿简直是“赢在起跑线”的典范。爷爷是进士,老爹是高官,从小接受的是顶配教育。24岁就考中进士,直接进了翰林院,后来成了乾隆皇帝的“身边人”,最后当上首席军机大臣,死后还得了“文正”这个顶级谥号。而他的儿子刘墉,更是借着家里几代人的积累,成了民间传说里刚正不阿的“刘罗锅”,跟和珅的对手戏至今还在电视里演着呢。 你发现没?这家族就像跑接力赛,刘福递出“活下去”的第一棒,刘思智接棒“求温饱”,刘通握紧“攒家底”的棒,刘必显冲刺“敲官门”,刘棨加速“爬高位”,到刘统勋这儿,才算冲过“位极人臣”的终点线,连儿子刘墉都能借着这股劲儿在历史上留下名号。中间哪一棒掉了链子,都成不了事。 说起来也有意思,现在总有人盼着“一步登天”,要么指望一次考试改变命运,要么幻想一场婚姻跨越阶层。可看看刘家这一百多年,哪有什么捷径?不过是一代人为下一代铺一点路,下一代再踩着这点路往前多走一步。 你觉得,现在的普通人想往上走,和当年的刘家比,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来评论区聊聊,顺便点个关注,咱下次接着唠那些藏在历史里的生存智慧。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夜微凉初夏风

夜微凉初夏风

夜微凉初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