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苏军方宴会上,苏军和曾克林开玩笑,“你喝一杯酒,我就给一座军火库。”谁知曾克林立马连干12杯伏特加。 要说这12杯伏特加,要是放在现在一口气喝完,不得直接胃出血,喝进医院。 但曾克林一把抓起小半斤的满杯伏特加,一杯接一杯的全部喝完。 这样豁出命的喝酒,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震动全国。 而战略位置关键、工业基础雄厚、残留大批日军装备的东北,瞬间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 毛泽东洞悉先机,电令关内部队“迅速行动,争取东北”。 冀热辽军区距东北最近,曾克林当机立断,率部日夜兼程,沿北宁线风驰电掣般向东北挺进! 他们如同尖刀,直插咽喉,沿途扫荡顽抗的日伪残余,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山海关,成为第一支踏上东北黑土地的八路军主力! 当曾克林的部队乘火车驶入沈阳站时,车厢里满是历经血战、风尘仆仆却斗志昂扬的战士。 然而,站台上迎接他们的,却是荷枪实弹、面色冷峻的苏军士兵。 在出站口,有一位名叫卡夫通的苏军少将板着脸,以生硬的汉语宣布:“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东北将由我们苏军管制后,移交给中国政府,贵军无权进入沈阳市区,请立刻离开!” 条约将八路军拒之城外,而沈阳城内,日军的武器库近在咫尺。 城郊平原,是建设根据地、拱卫东北的战略空间。 而作战多年的曾克林怎会因为一句“无权进入”被打退呢? 他将部队果断拉出车站,驻扎在远离市区的马三家子、平罗堡一带。 一面急电延安报告情况,一面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外交博弈与“软渗透”。 他一次次前往苏军司令部,反复申明身份, 同时,他命令部队积极行动。 将缴获的部分日军罐头、后勤物资主动赠予苏军,缓解其部分补给压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迅速在当地铺开工作,剿匪安民,恢复秩序。 沈阳周边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欢迎这支衣衫破旧却纪律严明的队伍,学生们更是奔走相告。 这股源自民众的真诚热情,让一直暗中观察的卡夫通少将倍感震撼。 他亲眼目睹了这支中国军队与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与其说他们是来争夺地盘的,不如说是来“安家”、保护家园的。 在政治现实与亲眼观察的天平上,卡夫通心中的砝码悄然移动。 几经权衡,他决定同意曾克林部进驻沈阳故宫东面小河沿地区驻扎。 为绕过条约限制,他们“聪明”地暂时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 进驻小河沿,只是第一步。 曾克林抓住时机,利用“东北人民自治军”的身份,以惊人的效率接收、整合愿意归顺的原伪满国军和地方武装。 然而,巨大的隐忧也随之而来,人有了,枪呢? 数万人的武装,不能仅靠缴获的少量杂牌武器支撑! 沈阳城内及周边的日军遗留军火库,成了维系这支部队战斗力、乃至影响东北全局的关键所在。 仓库林立,苏军士兵重兵把守。 那里堆积如山的“三八式”步枪、掷弹筒、九二步兵炮、山炮弹药,正是新扩编部队急需的血液! 曾克林死死盯住了那些军火库,他开始频繁出入苏军司令部,据理力争。 然而,更沉重的政治压力随之而来。 蒋介石政府得知八路军进入沈阳,强烈抗议苏联“背信弃义”,还试图向莫斯科施加重压。 苏方高层顶不住,严令沈阳苏军禁止向任何中国军队移交日军武器。 眼见谈判桌上无果,曾克林心急如焚。 当接到苏军司令部的宴会邀请时,曾克林知道,这或许是最后的机会。 当苏军军官借着酒劲试探的一句玩笑,点燃了曾克林破釜沉舟的决绝。 12杯伏特加,每一杯穿喉而过,都是为城外数万缺枪少弹的兄弟喝下的! 第二天清晨, 宿醉的剧烈头痛尚未散去。 曾克林刚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当他在警卫搀扶下步出医院大门,看到了昨夜那位苏军军官的脸。 而他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对后面的卡车挥了挥手。 卡车驶出城区,最终在一片戒备森严、铁门紧闭的库区前停下。 当铁门被拉开,仓库内,成排成排的“三八式”步枪油光锃亮,码放得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 堆积如山的木箱上,清晰印着子弹和炮弹的标记整。 曾克林挣脱警卫的搀扶,踉跄着走上前。 他伸出手,指尖微微颤抖,拂过一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冰冷光滑的枪身。 苏军最终以这种带着浓厚“江湖气”却又不失庄重的方式,默许了这次违反上峰指令的交接。 十二座军火库的钥匙,终于攥在了手中。 那些曾让苏军士兵炫耀的新式装备,终于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 这批如及时雨般降临的军火,立刻成为曾克林部在东北站稳脚跟的最强保障。 更重要的是,它为后续林彪、罗荣桓率领的十万大军挺进东北,打开了关键性的通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武装支撑和落脚点。 而他深知,苏军的最终松口,绝不单纯是被酒精征服。 它源于这支军队数日来坚韧与纪律,源于百姓发自肺腑的拥护。 主要信源:(中国经济网——曾克林同志逝世)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奸污妇女到什么程度?一位伙夫说出了实情,惨绝人寰……193
【16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