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倒众多科学家的问题,他解决出来了!仅靠一支笔、一叠纸,就能准确计算出弹头的落脚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之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5月,中国首枚洲际导弹发射在即,但整个西北试验基地的气氛却异常沉重。 这枚射程8000公里的导弹,飞得远只是第一步,打得准才是关键,可偏偏在弹头落点的计算上,一群顶尖科学家对着堆积如山的草稿,束手无策。 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送来了一位谁也想不到的“救兵”,他72岁,身穿一件旧棉袄,双手布满老茧。 当他走进实验室时,现场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都在低声议论,在一片怀疑的目光中,这位老人没有走向那台嗡嗡作响的计算机,而是独自找了个角落坐下,只要了一支笔和一沓纸。 谁能想到,这位被时代尘封多年的老人,即将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解开这个让无数精英头疼的难题。 他拿起笔,没有片刻犹豫,纸上很快出现了一串串简洁而有力的微分方程,也就十几分钟的功夫,他竟然都已经算出答案。 要知道,他们正依赖的那台百万次计算机,连存储区的故障都还没排除干净,一个靠手算的“扫厕所的”,竟然比国家机器都快! 事后,海洋局的工程师私下向他请教巨浪平息时间的算法,他当场指出,传统的三角函数算不了这种事,因为波浪衰减不是简单的简谐振动,而是一个能量衰减过程,必须用指数模型。 1980年5月18日,南太平洋,导弹数据舱准确坠落,激起冲天水柱,海军打捞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所有人都死死盯着秒表。 5分20秒后,奇迹发生,海面恢复平静,打捞爪一次成功,将数据舱牢牢钩住。 这个时间,比他计算的8分钟保险时间还快了将近3分钟,远望一号测量船上,刚刚解决完计算机“冲零”故障的团队听到捷报,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洲际导弹的弹道计算极其复杂,涉及重力场、大气密度、地球自转等无数变量,美国为了他们的民兵导弹,建立了包含2520个质点的重力模型,而那时的中国,甚至连完整的大地坐标系都没有。 束星北的计算看似神奇,实则洞穿了问题的本质,他将纷繁的干扰因素剥离,直击波能消散这个核心矛盾,展现了一位顶级物理学家超越时代的直觉和洞察力。 而这位老人的履历,也确实硬核得不像话,他19岁留学美国,两篇论文就曾引起爱因斯坦的注意,并受邀成为其助手。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麻省理工学院的优越职位,回国投身抗战,他用土豆和旧收音机零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雷达,在重庆成功预警了日军空袭。 谁知,建国后命运急转直下,1958年,这位浙江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因为性格耿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青岛医学院劳动改造,一扫就是十几年厕所。 在那段岁月里,他用废纸推演相对论,把工具间当成了书房,即使后来被“借调”参与导弹项目,他也常带着一身“味道”出入高级实验室,在旁人异样的眼光中,沉浸在自己的计算世界里。 直到1972年,李政道访华时向周总理提起恩师,这颗蒙尘的明珠才重见天日。 导弹事件后,束星北重返科研一线,投身动力海洋学研究,然而,仅仅三年后,这位老人便与世长辞。 他留下遗嘱,希望将遗体用于医学解剖,可最后竟因交接失误被草草处理。 如今,在他故居里陈列着的那把用扫帚杆自制的计算尺,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厕所里演算相对论”的荒诞与坚守。 束星北的故事,是一个人的悲剧与传奇,更是一个时代下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缩影。
1927年到1935年,爱因斯坦3次论战输于玻尔,颜面扫地。自此之后玻尔为首的哥
【26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