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666] 1963年夏天,陕西宝鸡县暴雨成灾,村民陈堆家的后院被冲垮。清理淤泥时,他的铁锹碰到一个硬物,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 陈堆当时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觉得像个腌菜坛子,就随手放在厨房角落。两年后,他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废品收购站,险些被当作废铜熔掉。 1975年,这件青铜器即将赴日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装箱前例行检查时,习惯性地伸手触摸器物内壁,指尖传来明显的凹凸感。 “有铭文!”马承源立即要求暂停装箱,经过除锈处理,内底显现出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个字格外醒目。 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的场景,其中“余其宅兹中国”明确将洛阳盆地称为“天下之中”。 这件被命名为“何尊”的青铜器,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距今约3000年。比此前在甲骨文中发现的“中或”记载早了约800年,将“中国”称谓的历史大幅提前。 何尊高38.8厘米,重14.6公斤,器身饰有精美的饕餮纹和云雷纹。更令人称奇的是,X光检测显示整件器物竟是一次浇铸成型。 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1965年偶然发现这件文物时,它已在废品站被压变形。凭借敏锐的眼光,佟太放认出这是周代青铜器,花30元将其抢救下来。 铭文发现后,国家文物局立即将何尊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国宝名单,地位可见一斑。 何尊的价值不仅在于年代久远,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信息。“宅兹中国”中的“宅”意为居住、定都,“兹”指此地,“中国”即天下之中。 从村民无意中挖出,到废品站险遭熔毁,再到专家慧眼识珍,最终成为国宝,这一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 如果当年陈堆没有卖掉这件“破铜烂铁”,或者佟太放没有及时发现,这件珍贵文物很可能就此消失,“中国”最早的实物见证也将永远埋没。 30元买来的“废铜烂铁”,最终成为价值连城的国家宝藏,历史的珍贵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让现代人能够触摸到3000年前的历史脉搏。 信源:
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
天地菜男
2025-07-10 11:06:3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