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七十多岁了,还有糖尿病,我想接她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但她来自农村,我担心你难以适应。”
这句话,廖昌永在心里反复斟酌了无数次,才最终鼓起勇气说出口。他事业有成,在舞台上光芒万丈,但在家庭琐事面前,却犹豫不决。 他清楚地记得,儿时在成都郫都区的贫寒生活。父亲早逝,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几个孩子长大。 那段时光,对他而言,一半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一半是他在破旧小屋里聆听收音机的单调音符。音乐,是他逃离贫困现实的窗口,也是他通往未来的阶梯。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令乡邻艳羡不已,但他深知,这并非运气,而是母亲默默付出的结果。他一路走来,不仅是自己的奋斗,更是背负着母亲的希望前行。
步入繁华都市后,他与王嘉结识。王嘉出身优渥,是文化局长的女儿,知书达理,与他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结合,并非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而是源于彼此的欣赏和理解。王嘉欣赏他的韧性与善良,而他也被她的包容与体贴所打动。婚后,王嘉的父母并没有任何轻视,反而热心地帮助他们筹备婚礼,这让廖昌永倍感珍惜。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冲淡廖昌永内心的牵挂——年迈多病的母亲依然独自生活在农村。他渴望把母亲接到身边,却迟迟不敢开口,担心王嘉难以接受农村老人的生活习惯。这种顾虑,源于他从小养成的谨慎性格,更源于对妻子的心疼。他反复权衡利弊,终于在母亲病情加重时,向王嘉坦白了自己的想法。王嘉的回应出乎他的意料。“你怎么不早说?你要是把我当自己人,早就该告诉我了!” 这番话,让廖昌永既惊喜又自责。多年来,他们夫妻情深,却在某些事情上,仍然存有顾忌。王嘉的一句“谁家没有老人”,瞬间温暖了他的心房,消除了他所有的顾虑。
母亲搬来城里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一度让廖昌永担心。王嘉却毫无怨言,耐心细致地教导母亲使用家电,定期带她体检,甚至学习烹饪家乡菜肴,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虽然偶尔也会有摩擦,但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 廖昌永深知,事业的辉煌远不及家庭的和睦。母亲的辛劳付出,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有人建议他雇佣保姆,但他明白,再好的保姆也无法替代家人般的关爱。钱财能解决物质需求,却买不到真挚的情感。 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衣食无忧,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 如今,这个家庭充满了爱与和谐,这便是廖昌永最珍视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