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4年,俞鸿图被雍正皇帝处以腰斩,蘸血写下七个“惨”字,血泪控诉着命运的无情。
1734年深秋,开封府外,秋风瑟瑟,刑场上人头攒动。 一个身穿囚衣的中年男子,被绑缚在行刑台上,脸色灰败,他就是时任河南学政的俞鸿图。 行刑的刽子手挥刀,血光四溅,俞鸿图被斩为两段,然而他并未立刻死去。 令人惊骇的是,他断裂的身体仍旧在剧烈颤抖,他用沾满鲜血的手指,在地上吃力地写下一个个血红的“惨”字,直到写下第七个字后,才彻底断气。 这七个血字,是他的绝笔,也是他对命运的控诉。
俞鸿图,浙江海盐人,自幼才智过人,康熙五十一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效力,因其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官至河南学政。 当时,朝廷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视之为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基石。学政虽然不是位高权重的要臣,却掌握着一省科举的生杀大权,责任重大。
俞鸿图一向以严谨自律著称,到任河南后,坚决杜绝科场舞弊,所有行贿者都被他拒之门外,这成为一时佳话。 为了确保考试公平,他下令加强考场戒备,考生入场必须严格搜身,衣物、食物都要由官吏检查后统一发放,亲属一律不得靠近考场。 考场实行单人单间,每间都有士兵巡逻,试卷题目保密措施极其严格,送卷有专人验封签字,层层把关,力求万无一失。
就是在这看似严密的防线中,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漏洞。 俞鸿图的小妾林氏,出身卑微,虽然貌美,却贪婪成性,对丈夫的清廉耿耿于怀。她与府中仆人合谋,暗中与外商勾结,利用在内宅的便利,窃取试题,藏在俞鸿图的官服中。 仆人趁俞鸿图上衙之际,将试题取出,卖给考生,从中牟取暴利,两人共分得赃款上万两白银。
起初,这起舞弊事件并未败露,直到考后放榜,一些考生私下炫耀提前得到试题,言语间夸大其辞,引起他人怀疑,消息最终传到时任巡抚王士俊耳中。王士俊与俞鸿图并无私交,得知此事后不敢怠慢,立即上报朝廷。雍正皇帝闻讯大怒,派户部侍郎前往河南彻查。
钦差大臣抵达河南后,俞鸿图虽不知晓舞弊的具体内情,但已预感大事不妙,他请求彻查,以求洗清冤屈。官员在他家中搜出大量金银财宝,以及一些落款为“俞”字的信函,与泄题者所持信物相符。 林氏和仆人被捕后,一口咬定俞鸿图是主谋。 案情迅速发展,俞鸿图虽百般辩解,但因身为主考官,难脱渎职之罪。
雍正皇帝勃然大怒,科场舞弊是国家的大忌,主考官尤其不可触犯。刑部上奏,请求立即处决俞鸿图,皇帝毫不犹豫地批准了。 俞鸿图得知判决后,没有上诉。 按照惯例,死囚家属可以向刽子手行贿,请求其手下留情,但俞鸿图案发后,家人早已四散逃亡,无人前来。 行刑当天,刽子手故意放慢速度,造成俞鸿图重伤未死,饱受折磨,以儆效尤。
他临死前写下的七个“惨”字,不仅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控诉,也是对制度漏洞的悲愤呐喊。 监斩官将此事详细上报朝廷,雍正皇帝阅后沉默良久,随后下令废除腰斩酷刑,这是自春秋以来,这一古老刑罚首次被废除。
俞鸿图的死,促使朝廷反思,一个清官,最终却因家人不肖而身陷囹圄,此案震动朝野,也促使清廷改进科举考试的监管机制,严防内外勾结舞弊。 多年以后,那七个用鲜血写成的“惨”字,仍然被人们传颂,警示后人:无论仕途多么显赫,若不能严于律己,防微杜渐,都有可能瞬间倾覆。
俞鸿图并非贪官污吏,却因疏忽大意,成为清朝最后一个被腰斩的官员,他用生命完成了对制度的拷问,也留下了历史中最惨烈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