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被认定为汉奸,被判枪毙,胡适等人将其救下,改判坐牢,直到1949年1月,他

安卉的 2025-07-10 08:53:21

周作人被认定为汉奸,被判枪毙,胡适等人将其救下,改判坐牢,直到1949年1月,他被保释出狱,却日夜思念回到北京。便给毛主席、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发出后便惴惴地期待着。没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话,改变了周作人后半生命运。 请有缘人留个“关注”,说说您的精彩见解,共勉之~ 他对朋友说:“南北通车了,我已经发出一书信给毛润之先生……我去信问他能不能让我回北京,还不知道给不给回音。” 原来,他之所以能鼓起勇气给主席写下这封信,是因为二人有些许渊源——他说毛先生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我们二人有过一面之缘,还有一次,主席专门儿来家里看望鲁迅。 但因为哥哥不在家,周作人就与之谈了一会儿,看来在北大那段青春岁月里的缘分,有时候真的很奇妙,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变迁中,周作人和鲁迅的名字也永远刻在一起。 作为兄弟,他们的关系一度亲密无间,然而由于一场激烈的分歧,两人最终走向了彼此的对立面,周作人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转折,从青年时代的光辉岁月,到晚年的迷茫与悔恨,他的故事不止是一段文学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选择与后悔的心灵之旅。 两位文学巨匠,二人的关系曾是那么亲近,1900年代初,二人一起前往日本求学,那个时候,他们心怀改变国家的理想,鲁迅专攻医学,后来转向文学,试图通过文学唤醒民众的思想,而周作人则更注重文化和文学的翻译与创作。 他的文字如清风细雨,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两兄弟的理想一致,都曾在新文化运动中为启蒙与改革贡献力量,然而,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差异,最终让他们从最亲密的战友变成了彼此的陌生人。 1923年,二人因一些私人和理念上的矛盾彻底决裂,鲁迅激进的社会批判和左倾的立场,与周作人较为温和、注重文学与文化的追求发生了冲突,外界有诸多猜测和议论,有人认为是因金钱和家庭矛盾……无论因何,兄弟俩的关系从此变得破裂,13年内再未交谈一字。 鲁迅在北京,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而周作人则选择了远离公众的生活,埋头于他的文学创作,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周作人依然没有与这个已故的哥哥产生任何形式的联系。 鲁迅的去世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悼念,然而周作人却没有参加任何悼念活动,第二天,作为燕京大学的教授,他照常上课,甚至讲解了一篇讲述兄弟情义的古文——《兄弟篇》,正在上课的周作人突然停顿,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泣不成声,那一刻,他应当是不禁回想起了13年前。 他与哥哥鲁迅决裂的情景,一定在他心中泛起了复杂的情感,尽管他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悔恨,但那一刻的失控,已足以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波动,可这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历史的轨迹,他的名字渐渐被历史淡忘。 直到抗战时期,他与日本人合作,被指责为文化汉奸,战后的他甚至被判刑入狱,过上了囚徒般的生活,直到1949年,他才被释放,并写信给毛主席,希望能够回到北京,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 毛主席对他做出了宽容的回应,“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加上他掌握着一些当时很多人不会的外国语言,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就给了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这一决定,改变了他余下的命运。 在北京重新开始了文学创作,并被安排翻译工作,然而,周作人的心中一直没有摆脱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与遗憾,每每回忆起与鲁迅的断裂,他心中的悔恨与痛苦似乎依然挥之不去。 周作人的心情在那封写给毛主席的信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信中充满了忏悔与懊悔,他写道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犯下了许多错误,愿意为此赎罪,毛主席的回应给了他重新振作的勇气,他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并为自己的文学创作争取到一定的资源和支持,然而,周作人内心的孤独和悔恨,始终如影随形。 周作人和鲁迅,两个曾经并肩战斗的兄弟,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鲁迅以笔为武器,批判社会的腐化与不公,成为了现代文学的标杆,而周作人则深陷于复杂的历史与政治漩涡,在众多的非议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不论周作人如何选择,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始终无法抹去,他是那个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文学使者,是那个从鲁迅的阴影中走出的男人,他的文学,不像鲁迅那样锋利犀利,却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无法忘却的记忆。 而鲁迅先生的光辉,更是从未暗淡,两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始终各自闪耀着不同的光辉。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