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96岁老人持有枪支,民警上门收缴,老人拿出持枪证,众人泪目 1996 年秋天,山东莱芜的一个小村庄里,两辆警车的声音打破了午后的安静,车子停在一户普通农家门口,几个民警下车,周围很快围了不少村民,都探头探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民警走进院子,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正擦着什么金属物件,上前问了句,确认老人就是滕西远,民警说明来意,说接到举报,家里藏了枪,按规定要收缴。 老人没急着说话,只是点点头,慢悠悠起身进了屋,过了一会儿,他捧着个木盒子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两把擦得发亮的手枪,还有一把匕首,围观的人都屏住了气,民警刚要伸手,老人又从盒子底下抽出一张纸,递了过去。 纸上的字有些模糊,但能看清是部队开的证明,说这两把枪是奖励给滕西远的,允许他保留,民警仔细看了看,又核对了信息,脸色慢慢变了,对着老人敬了个礼,没再提收缴的事。 要说这两把枪的来历,得从滕西远年轻的时候讲起:他出生在 1925 年,家里穷,父母走得早,兄弟五个靠乞讨过活,最小的弟弟还饿死了,13 岁那年,他看着日军在村里烧杀抢掠,心里憋着股劲,找到八路军的队伍,说啥也要参军。 那时候他又黑又瘦,大家都叫他滕黑子,一开始没让他上战场,只是让他借着讨饭的由头,去附近村子打听日军的动静。 15 岁那年反扫荡,他跟着队伍和日军遇上了,混乱中,他看到两个战友被日军抓住,趁着对方不注意,摸过去用匕首解决了一个日军,还抢了对方的枪,救下了战友。 那次战斗后,部队里的人对他刮目相看,后来一次反扫荡,他瞅准机会,一枪打死了日军的旗手,打乱了对方的阵脚。 混战中,他胳膊被刺刀捅穿,愣是忍着疼把刺刀拔出来,又放倒了好几个敌人,仗打赢了,当时的廖容标司令亲自给他颁奖,还送了一把驳壳枪,说这是他应得的。 到了 1947 年,滕西远已经是炮兵连的连长了,有天晚上查岗,他发现两百多个国民党兵正往根据地这边摸,身边就一个哨兵,武器只有三颗手榴弹和两支枪,他让哨兵赶紧去报信,自己留在原地想办法。 他和哨兵分头行动,一会儿扔颗手榴弹,一会儿朝天上放两枪,还大声喊着 “被包围了,缴枪不杀”,对方摸不清虚实,真就停在原地不敢动。 等大部队赶到,轻轻松松就把这股敌人解决了,这事传到粟裕将军那里,开会的时候特意表扬了他,还把自己的配枪送了给他。 再后来,抗美援朝打响,滕西远跟着部队去了朝鲜,有一次,部队行军路上被一辆美军坦克挡住了,绕路的话就赶不上时间。 他说自己去炸坦克,带着炸药包,在草里爬了十几分钟,摸到坦克旁边,安好炸药就往旁边跳,坦克炸了,他只是蹭破点皮,部队也按时赶到了目的地。 1953 年从朝鲜回来,滕西远想着退伍回家,按规定,部队的枪得上交,但这两把枪是奖励给他的,部队领导考虑到他立的功,就同意让他带走。 到了 1982 年,国家开始严管枪支,部队特意给他开了张证明,免得以后有麻烦。 回到村里,滕西远从没跟人提过这些事,就当个普通农民过日子,只是每天都会把枪拿出来擦一擦,有人问起,他也只说年轻时在部队待过。 这次民警上门,也算让村里人知道了老人的过去,看着那两把枪,再想想老人平时沉默寡言的样子,谁都没说话。 其实想想,那个年代的人,好多都是这样,年轻时在战场上拼过命,老了就守着点念想过日子,这两把枪对滕西远来说,可能不只是武器,更是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日子的见证。 不过话说回来,私自藏枪确实危险,但这种特殊情况,能网开一面也正常,毕竟,不是谁的枪都带着这么多故事,也不是谁都能拿着枪,从抗战打到抗美援朝,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个遍。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
山东96岁老人持有枪支,民警上门收缴,老人拿出持枪证,众人泪目 1996年秋天
墨魂
2025-07-10 08:22: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