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录‖欧盟需要平衡的是心态,而不是中欧经贸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星期二(7月8日)表示,欧盟将在本月举行的峰会上寻求重新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并要求中国放宽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以及放松稀土出口管制。中国外交部星期三(9日)回应,当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欧盟的心态,而不是中欧经贸关系。” 此前,冯氏与特朗普通电话时说,“关税会造成痛苦”,希望双方实现“双赢,而不是双输”。 中美是欧盟最重要的两大贸易伙伴。冯德莱恩在对待中美贸易上简直判若两人,对中国趾高气扬,对美国低三下四。她对美国的要求是“双赢”,而对中国的要求是“再平衡”“去风险”“少减排”“给稀土”。 多么的双标啊! 还有,欧盟最高外交政策代表卡拉斯态度极其嚣张,她与王毅外长会谈时,指控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支持俄罗斯。德国外长瓦德福尔批评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政策“不透明”。法国财长隆巴德说中国是“不守规则的恶霸”。 就在王毅的专机还没降落国内时,欧盟突然对中国发布了新的限制措施:把中国企业排除在欧洲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之外。法国高官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让中国制造品涌入欧洲,欧洲的制造业就完蛋了。” 欧洲的问题不是出在中欧贸易不平衡上,而是出在欧盟的心态上。 面对中国的崛起,部分欧洲人仍习惯于以旧的、居高临下的视角看待中国,未能充分适应中国作为平等、强大且发展模式迥异的伙伴这一现实。这种心态导致了对贸易互惠的片面解读,放大了竞争性而低估了互补性与共同利益。同时,欧洲内部的经济社会挑战,如产业转型乏力、竞争力下滑,也容易被投射到对华贸易上,成为一种方便的归咎对象。 “平衡心态”并非否定欧洲的合理关切,而是不能以防御、焦虑甚至零和博弈的心态处理中欧贸易,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错失合作机遇,甚至损害自身利益。 欧洲需要更冷静、自信、务实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以建设性方式寻求基于规则和相互尊重的解决方案。唯有调整心态,以更平等、开放、长远的眼光审视双边关系,才能真正驾驭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中欧经贸纽带,实现可持续的共同繁荣。
欧盟:冯德莱恩率团访华今天晚上,欧盟对外发出声明宣布:“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
【72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