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

聆听花开 2025-07-10 06:15:40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账簿记录和36万两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桐城张府门前突然聚满了京城来的差役和官兵。这个消息让桐城本地人直咂舌,张家在当地是世代书香门第,主人张廷玉,更是清朝鼎鼎有名的“三朝元老”。谁也没想到,79岁的老爷子会遇到抄家这样的大事。 张廷玉出身于安徽桐城,祖祖辈辈都靠读书吃饭。父亲张英,是康熙朝有名的“六尺巷”大学士,做事一贯温和低调。张廷玉从小受家风熏陶,不争强好胜,性格极为稳重。二十多岁中进士,进京做官,步步为营,先后在翰林院、内阁等处熬资历,到了康熙晚年才算混个脸熟。真正在朝堂上出头,还得等到雍正登基。 雍正帝是个性子刚硬、用人最讲实际的皇帝。张廷玉这种老成稳重、谨言慎行的文官,最合他的脾气。雍正一朝,张廷玉被提拔到大学士、军机大臣这些要紧位置,成为皇帝最依赖的左膀右臂。修《明史》,总裁国史、管理机密、推行新政,张廷玉都在一线亲自出力。雍正甚至把他当自己人用,死前留下遗命,特别指定他“配享太庙”。对汉人来说,这可是天大的荣耀,整个清朝只有他一个人有这资格。 但人有旦夕祸福,张廷玉在乾隆朝却没有落个圆满。乾隆年轻时把他当恩师,遇事还会虚心请教。可人一旦权力在手,想法就变了。乾隆行事果断,自尊心极强,不喜欢前朝重臣把持大局。张廷玉毕竟年纪大了,也确实想告老回家。谁知,这一退就退出了一场大风波。 1749年以后,张廷玉年事已高,屡次上书请求退休。乾隆嘴上说念及“雍正遗命”,其实心里早有防备。正赶上这一年,四川巡抚朱荃被查出贪污大案,恰好是张家的亲家。宫里风声鹤唳,朝中满汉官员交头接耳,张廷玉被怀疑“袒护朋党”。乾隆本就不爽,顺势拿他“杀鸡儆猴”。 不久,乾隆一道谕旨,内务府总管德保带兵直奔桐城张府。消息一到,整个张家鸡飞狗跳。带队官员不由分说,查账本、点银票、清点仓库、搜查字画古玩,连下人们私房都翻了个遍。最轰动的发现,是在张家库房和内室的夹墙里,查出了多本账簿和36万两白银。消息送到北京,乾隆得意地在御前“哈哈大笑”,甚至对身边近臣说:“好你个文官清流,也能藏下这么多银子!” 京师舆论一时哗然。有人窃喜,觉得老张家藏得太深,这下总算露了底;也有人疑惑,张廷玉在朝几十年,出名谨慎,难不成也学会了暗中贪污? 德保连夜押解账簿和白银回京,乾隆急不可待,第一时间就让人逐页翻查账本。他原本想着这回一定能把张廷玉“正人君子”的面具扯下来。 可随着账本一页页翻下去,乾隆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账目里详细记录着每笔收入、支出,来源清清楚楚。大头是皇帝御赐、俸禄赏银,其余是家族田产和朝廷赏赐。花费一项项写明,哪年添修祠堂、哪年资助亲族、哪年捐款救灾……对照库银,分毫不差,甚至还有不少银子是专门为接济族人、赈灾留存的“余款”,并无一笔见不得光的钱。 乾隆看完后沉默半晌,转身就把德保骂了一通。抄家队伍风风火火而来,最后只得灰头土脸地退回去。张家那36万两白银,账本和家传字画,全都如数送还。 抄家风波过后,张廷玉彻底告别了仕途。桐城老宅里,他闭门谢客,每日与书画为伴,再无朝堂上的热闹与风光。他虽然没受大刑,但这场折腾对他晚年打击极大。毕生清白被质疑,朝野名声成了笑谈,有人背后嘀咕“抄出三十六万两,不可能一点猫腻没有”。但乡里人都知道,张廷玉一生谨慎,哪怕祭祖、办丧事都要亲自记账,银钱来去分明。 有亲友劝他“何苦较真”,张廷玉只摇头:“宁可一生被误会,也不要半点污点。”张家老仆人也暗地劝小主人:“你家祖上传下来的人品和名声,值比金银高。” 桐城人对这场抄家议论多年。有人觉得皇上小心眼儿,一个清官被折腾成这样,不落忍;也有人理解,毕竟皇权时代,谁都得服软。至于乾隆,表面上说“查明无误”,实际上心里有数,老臣张廷玉虽退了,但“敲打”一场,朝中人人自危,谁还敢拉帮结派、阳奉阴违? 1755年,张廷玉病重去世。乾隆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太庙配享资格,追谥“文和”,以示表彰。张家后人也靠着这份清白,度过了清末的风风雨雨。 这件事之后,桐城张府的梅树下,常有人停步小坐。老人们说,清官难做,老臣更难做。抄家查账,最终留下一本“账目分明”的家底。风雨之后,也只有一个八十岁老人的坦荡和孤独。

0 阅读:0
聆听花开

聆听花开

聆听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