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大动作!导弹击沉万吨巨轮,以方损失惨重,打法比伊朗凶多了 比伊朗更狠的,是胡塞 红海又出事了。一艘挂希腊国旗的万吨级货轮被击沉,紧接着,另一艘利比里亚籍巨轮也没能幸免。胡塞武装短短24小时内连下两船,干脆利落,毫不遮掩,连袭击声明都发得斩钉截铁。中东这片海域,再次变成高危区域。 以色列还没从伊朗导弹的阴影中缓过劲,红海就被胡塞补了一刀。而这刀,杀伤力并不在于吨位沉没多少,而在于节奏、目标、话术和算计——一场标准的“高性价比战略打击”,没有任何冗余动作。 胡塞的打法,不再是“土匪级别” 过去外界总觉得胡塞是“低配伊朗”——拿着伊朗的二手货,用在也门这块烂摊子上搞点游击战。可现在,胡塞正在向“独立代理人”进化,打法比伊朗还不讲武德。 炸“魔法海洋号”之前,他们先无线电喊话确认船只身份,再选择目标、公开打击、出声明。这不是乱打一气,而是以某种准国家级的章法在“设立游戏规则”。 红海已经不再是航运通道那么简单,而是一条“武力租界”。在这个规则里,什么船能过、什么船该炸,是由胡塞说了算。中俄船只被列入“通行名单”,欧美船只成了活靶。表面是武装冲突,实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战略博弈。 背后,是伊朗在动手,却不留指纹 伊朗不用发一弹,就把红海变成了西方商船的炼狱。 这种“代打”操作不新鲜。当德黑兰不方便亲自动手时,胡塞就成了手套。本轮袭击的时机并不巧合——美伊核谈判有重启迹象,伊朗手头又没什么新筹码,胡塞这边突然火力猛增,显然是给美国上眼药。 打击对象选得精准、狠话说得满,还顺便借“禁打中俄船只”的设定,把美国拖进地区对抗的泥潭里,又不影响与中俄的外交姿态。这种“左右开弓”,德黑兰一直玩得很熟。 对比之下,以色列虽然技术先进、武器精良,却在红海完全使不上力。面对胡塞这类“散点式网络化打击力量”,以军的传统防空与海防体系几乎毫无反应空间,压根找不到能下死手的集结点。即使有“情绪”,也无可发力。 美军反应慢半拍,不敢深踩红线 华盛顿方面的应对则更具象征性:空袭几次、航母驶过、声明几份,全都没实质改变现状。美军曾尝试精准打击胡塞地面阵地,但收到的效果不是低效就是无效,袭击照旧,船只照沉。 特朗普为选战焦头烂额、民主党高层忙着维稳选情,这些外部变量让白宫对中东战场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正是这种“战略注意力缺失”,让胡塞和伊朗在红海博弈中占据了主动。 红海安全困局日益升级,而美方的声音越来越虚,这种“威而不猛”的态度反倒鼓励了更多试探。 经济效应正在反向勒紧以色列 相比导弹袭击,胡塞这种搞海运封锁的打法对以色列更伤筋动骨。海法港货运量暴跌、保险公司拒保红海航线、马士基等航运巨头集体转航非洲好望角。一个典型的结果是——中东贸易链正在主动绕开以色列。 胡塞不打军事目标,专挑货轮下手,不追战果追“溢价”,核心目的就是把以色列逼出供应链枢纽的角色。航运成本上升、物流期延长、外资信心动摇——这种“间接制裁”对特拉维夫远比一两次空袭更致命。 而此刻的以军,面对胡塞的低成本无人机和改装导弹,束手无策。红海对他们来说,既无地利优势,也无后勤纵深,只能靠美国撑面子,真要动手还得顾及地区大局。以军海上优势完全被胡塞“游击+心理战”的组合拳打空了。 中国拿到了一张危险的“通行证” 在胡塞宣布“中俄船只豁免”的那一刻,全球运输格局就起了微妙变化。不少挂外国旗的货轮连夜改挂五星红旗,试图“借壳”通行。 表面看,这是中国影响力的体现。实际上,这是一张既有红利也有风险的通行证。胡塞嘴上说“友好”,可真发生误炸或误判时,中方要不要回应?一旦出现“挂我旗沉你船”的事件,不止是损失一艘船那么简单。 中国在中东推进“一带一路”多年,尤其在沙特、阿联酋有巨量投资,战略重心早就不在“抵抗弧”一侧。若被胡塞裹挟卷入代理冲突,不仅破坏地区平衡,也不利于中国在中东维持的“多边等距”态势。 所以,胡塞递出的“友好牌”,更多是一种复杂试探。中国既要避免卷入,也必须掌控主动,不被别人定义立场。该表态时就要出声,该划线时就要清楚,不能让“通行证”变成政治碰瓷的道具。 胡塞打的是海运,赌的是战略 胡塞武装不是在打船,他们是在赌:美国会迟疑,以色列会被掣肘,红海会逐渐变成一条“被新规则重构”的路线。 而这条新规则,是他们以导弹、无人机、无线电广播和挑衅语言一寸一寸划出来的。打击对象不选军舰,只打商船,就是在警告全球供应链:你站哪一边,看得出来,也炸得出来。 下一步红海怎么走,取决于三点——美军是否决心恢复威慑力;以军是否能找到适配胡塞战术的对策;中国是否能守住“有影响但不卷入”的微妙位置。 看似是几艘船沉了,实际牵动的,是全球航运安全的政治博弈板块。
以色列战机突袭胡塞后,按常理说,战机扔完炸弹就该开溜了,谁知道胡塞这边不按套路出
【1评论】【1点赞】
许愿池里的王八
伊朗就看看好了,太垃圾了
兔八哥
这才是代架,代替人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