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还帮中国建立首个原子反应堆。然而也因为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这是为何? 1953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趁势上台,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变动与挑战的时代。而当时刚刚走出抗美援朝战火、正在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国,无疑是他最重要的潜在盟友。 旅顺港这个地方,历史上几乎成了中国屈辱的象征之一。 1898年,清政府将其租给沙俄;1905年,日俄战争后又落入日本人手中;二战结束后,苏联以《雅尔塔协定》的名义接管,并在斯大林时期继续赖着不还。 彼时的中国刚刚建国,百废待兴,虽然名义上是主权国家,但在旅顺港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做主。斯大林的态度很明确:这个港口战略位置太重要,苏联绝不轻易放手。 而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他带着一番“诚意”而来。当着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面,他说:“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连个像样的海军基地都没有,这像话吗?” 话音刚落,周恩来立刻明白,这是在准备“松口”。 1955年5月25日,苏军正式从旅顺港撤出,并将全部军事设备无偿移交中国。这不仅象征着中国恢复了对辽东半岛的完整主权,也标志着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的高峰。 19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意识到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当时的国际形势极为紧张,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美国在东亚的核威慑,都让中国倍感压力。 1954年,赫鲁晓夫应毛主席请求,同意向中国援建一个功率为6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以及一台回旋加速器。 更重要的是,1957年,双方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承诺提供原子弹模型及技术资料。 这个协议在当时堪称“无条件支持”。苏联专家直接参与设计,中国第一批核人才就是在这段时间培养起来的。南方的铀矿基地开始开发,西北的核试验基地也在秘密建设。 而这段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1959年,赫鲁晓夫突然宣布“暂缓”提供原子弹模型;1960年,更是直接撤走全部苏联专家,并终止所有核技术转让。 这一转变极其突然,连当时已经快完成的核装置设计都被迫停摆。中国工程师只能靠记忆和残留资料,继续摸索。 虽然遭遇重创,但赫鲁晓夫留下的技术基础与人才队伍,最终成为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重要基石。 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连续三年粮食减产,饿殍遍野。 这时候,赫鲁晓夫作出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决定。他在1961年2月亲自致函毛主席,表示苏联愿意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作为援助。 这批援助粮并非无偿,但条件相当宽松。中国只需在五年内归还十亿卢布的贸易逆差,而且完全免息。 要知道,那时候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在对中国实施封锁,苏联的这份粮食,几乎是唯一能依靠的国际援助。 但这份援助也不是纯粹出于人道。赫鲁晓夫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曾说:“我们必须防止中国因为饥荒而政治动荡,否则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是灾难。” 换句话说,他是为稳定盟友阵营而“下注”。这批粮食,既是支援,也是战略投资。 如果说19554年到1959年是中苏蜜月期,那1959年之后便是关系迅速冷却的转折点。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两国在主权、路线和利益上的分歧彻底暴露。 第一是主权争端。1958年,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建立联合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还要求共享指挥权。毛主席一听就炸了:“这不是变相控制中国海军吗?”这些提议很快被拒绝。 第二是核技术撕约。赫鲁晓夫一方面对中国核能力的快速提升感到忌惮,另一方面也担心中国不受控。他在1959年撕毁协议,1960年干脆撤走1390名专家,给中国工业体系带来沉重打击。 第三是意识形态分歧。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大批斯大林,还提出“和平共处”,强调与西方妥协。而毛泽东则坚持“继续革命”,认为赫鲁晓夫“右倾投降”。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公开支持印度,对中国极为不满。至此,两国彻底撕破脸。 赫鲁晓夫的这三大贡献,表面看是慷慨援助,实则背后都藏着战略考量。 他之所以肯归还旅顺港,是为了摆脱斯大林的旧包袱;他愿意援建原子反应堆,是希望中国甘当“小弟”;他提供粮食援助,是为了稳住盟友阵营。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一旦发现中国越来越不听话,赫鲁晓夫便立刻撤资、撤人、撤支持。他不愿接受中国作为平等伙伴的存在,而中国也不可能接受永远当“小兄弟”。 赫鲁晓夫的贡献,固然重要,但他也最终成为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关键推手。 今天回过头来看,赫鲁晓夫是一个极具矛盾的人物。他既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起步,也逼迫中国走上自力更生之路。 信源:中国新闻网—1958年苏联要和中国建联合舰队 毛泽东很恼火
赫鲁晓夫对中国三大贡献:将斯大林时期赖着不给的旅顺港归还、为中国提供百万吨粮食、
碧瑶含烟柳
2025-07-09 23:03:2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