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时,有个叫“刘英”的,谁都不认识,而且寸功未建,朱元璋

猫头鹰说历史 2025-07-09 22:15:11

1370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时,有个叫“刘英”的,谁都不认识,而且寸功未建,朱元璋却封他为义惠侯。此人仅仅用一块没人要的荒地,换来一个世袭罔替的侯爵。 满朝文武大眼瞪小眼,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说刘英八成是朱元璋哪个沾亲带故的远房亲戚,也有人猜他手里攥着皇帝什么把柄。可等朱元璋开口,大伙才知道,这里头藏着段救命的恩情。 原来早年朱元璋还没发迹时,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父母兄长接连饿死,他连口薄棺材都置办不起,只能用草席裹着亲人的尸体,在凤阳街头哭天抢地。正巧碰上刘英的父亲刘继祖,这位老员外心善,看着朱元璋可怜,就把自家一块荒坡地送给他,让他安葬亲人。那时的朱元璋跪在泥地里,磕得额头出血,发誓日后有出头之日,定要报答这份大恩。 后来朱元璋投军、起义、南征北战,把刘继祖的恩情牢牢记在心里。可惜等他打下江山,刘继祖夫妇已经去世多年。朱元璋亲自写了祭文,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刘英作为独子,顺理成章承袭了爵位。这事传出去,大臣们才恍然大悟:难怪皇帝对刘英另眼相看,人家给的可是让朱家有个根的恩情! 刘英受封后,日子过得格外低调。别的侯爷出门八抬大轿、前呼后拥,他就坐辆普通马车,遇见百姓还主动让路。逢年过节,他必定带着家人去朱元璋父母的皇陵祭拜,打扫得比自家祠堂还仔细。宫里赏赐的金银,他也不藏着掖着,拿出大半修缮凤阳的学堂、铺路修桥。老朱家的子孙换代,他刘家人就守着祖训,替皇家照看皇陵。 到了明朝中后期,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后代,不是犯了事被抄家,就是卷入党争丢了性命。可刘家的义惠侯爵位,愣是稳稳当当传了十几代。老百姓都说,这是积了大德的福报。直到明朝灭亡,末代义惠侯还带着族人,在皇陵边搭起草棚,哪怕兵荒马乱,也要守着朱元璋父母的坟茔。 这段往事,在《明史》里不过寥寥几笔,但在凤阳当地的老辈人嘴里,却是段常讲常新的故事。人们总说,当年那块不起眼的荒地,种下的可不只是朱元璋的亲人,更是一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义,这份情义,比多少战功都金贵。 (故事根据《明史·太祖本纪》及凤阳地方传说整理创作)

0 阅读:193

猜你喜欢

猫头鹰说历史

猫头鹰说历史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