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停留3秒钟,为这对父子献上一朵鲜花吧!这张照片是父子俩在1938年徐州会战前

醉卧云端云端居 2025-07-09 21:56:59

请你停留3秒钟,为这对父子献上一朵鲜花吧!这张照片是父子俩在1938年徐州会战前的合影,成了他们人生中的最后留影。 1938年春,徐州会战前夕,一张普通的合影定格了一对父子的瞬间。父亲邱达仁身着军装,目光如炬;儿子邱维新英气逼人,嘴角微扬。这张照片看似平凡,却藏着让人心头一震的秘密——它竟成了他们人生中的最后留影。 邱达仁,1890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从小,他就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特别喜欢研究兵法,脑子里总想着怎么排兵布阵。辛亥革命那年,他扔下笔,跑去参加新军,觉得自己该为国家做点啥。后来北伐战争打得热火朝天,他靠着脑子活络、做事靠谱,一步步干到了国民革命军第59军的军需处处长。 这个职位听着不起眼,但干系重大。他常跟手下人说:“前线打仗靠枪炮,后方补给就是命根子。”管物资这块,他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一点浪费和猫腻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军中谁不说他清正廉洁,手下干活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他的努力,让第59军的后勤从没掉过链子,前线将士心里都踏实。 邱维新,1915年出生,是邱达仁的长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算差,但他没被惯成少爷。父亲常年在军队,他从小就听着打仗的故事长大,心里早就埋下了报国的种子。1933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11期,那可是当时最牛的军事学校,出来的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毕业后,他进了第59军,从最基层的排长干起。别看他年纪轻,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胆子大,脑子灵,很快就升到了上尉连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没半点犹豫,直接请战上了前线,跟弟兄们说:“咱不能让日本人踩进家门,谁怕谁是孙子!” 要说这对父子的故事,就得先聊聊徐州会战。这仗发生在1938年1月到5月,是抗战早期的硬仗之一。国民党军队跟日本侵略军在徐州一带死磕,目的是挡住日军南下,护住武汉。那时候,日本人的装备比咱们强太多,飞机大炮满天飞,可中国军队愣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跟他们耗上了。 这场仗打得惨烈,最后中国军队撤了,但日军也没讨到便宜,伤亡不小,进攻节奏也被拖慢了。尤其是第59军,军长张自忠带着弟兄们跟日军硬碰硬,硬是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邱达仁管后勤,邱维新上前线,父子俩各司其职,为的就是一个目标——把日本人赶出去。 1938年春天,第59军接到命令,要奔赴徐州前线。出发前,邱达仁和邱维新抽空在军营操场拍了张合影。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会是他们最后一次站在一起。照片里,邱达仁一脸严肃,像是在盘算着后勤的事;邱维新年轻气盛,眼神里透着股不怕死的劲头。拍完照,父子俩就分头忙去了,一个在前线冲锋,一个在后方拼命。 邱维新上了前线,带着连队直接跟日军干上了。有一次阻击战,他奉命守一座小山头。日军火力猛得吓人,炮弹跟不要钱似的砸过来,弟兄们死伤一大片。可他一点没慌,指挥弟兄们死守阵地,嘴里喊着:“顶住!不能让鬼子过去!”打到最后,子弹没了,人也伤得差不多了,他决定自己带几个志愿兵留下断后,让大部队撤。 那场仗,他带着几个人硬是拖住了日军,可自己也中了好几枪,倒下了。牺牲时,他才23岁,正是一个年轻人该闯天下的年纪。 邱达仁在后方听说儿子没了,人都懵了。可他没时间哭,也没时间歇,咬着牙继续干活。他知道,前线还等着粮食和弹药,不能因为自己掉链子。他把悲痛憋在心里,干得比以前还拼命,物资调度得一丝不苟。 同年10月,武汉会战打得正紧,他在押送物资的路上撞上了日军埋伏。那时候日军已经急红了眼,见人就打。他带着护卫队拼死抵抗,想保住那批物资,可敌人太多,他身受重伤,最后也没能撑住,就那么走了。 邱达仁和邱维新,一个管后勤,一个冲前线,父子俩用命换来了国家的尊严。徐州会战里,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多得数不过来,可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实打实的血和泪。邱维新23岁就没了,邱达仁也才48岁,他们没等到抗战胜利,可他们的牺牲,成了咱们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那时候打仗,条件苦得没法说,吃不饱穿不暖,还得面对比自己强几倍的敌人。可他们没退,没怕,就是硬扛。这精神,现在想想都让人鼻子发酸。停留3秒,为邱达仁和邱维新献上一朵鲜花吧!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醉卧云端云端居

醉卧云端云端居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