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华教授柳冠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

烟雨评社 2025-07-09 16:55:25

2023年,清华教授柳冠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这一质问无疑为当下无人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学者柳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悖论:我们一边不遗余力地推广“无人技术”来替代人工,一边又集体陷入“人被取代后怎么办”的焦虑。这并非抗拒进步,而是一个清醒的提醒。 当冰冷的机器越来越善于模仿人的行为时,我们人类自己,可千万别活得像机器一样麻木。在这场AI主导的变革中,我们到底是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还是步入一个被机器重塑、甚至不再需要“人”的世界。 仅在去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就已导致全球科技行业近十万个岗位消失。有被裁掉的大厂员工在网上爆料,公司给出的理由直白得惊人:AI已经可以胜任创作者、翻译等过去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这不只是为了节省成本,更是企业顺应趋势,对自身劳动力结构的一场悄然重塑。 未来的就业格局,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更加严峻。马斯克曾预测,AI的能力综合很快将超越全部人类,而麦肯锡的模型也描绘了一幅颇为黯淡的图景:到2060年,半数职业可能被算法彻底接管,数十亿人或将沦为“经济上的无用阶层”。 就连马克思也曾断言,资本主义至少还需要剥削工人的“使用价值”。可是在AI时代,连这种被利用的价值都可能荡然无存,所谓的无人技术,本质上只是工具的升级,它解放的,应该是人类在重复性劳动中疲惫的双手,而不是要让人的大脑也跟着下岗。 毕竟,无论智能程度多高的无人酒店,最终依然需要人来设计独特的客房体验;再高效的无人银行,也需要人来处理客户间复杂的纠纷与情感诉求。 眼下的问题,或许不在于技术走得太快,而在于我们的思维陷入了被动。一些企业将“无人化”粗暴地等同于“降本增效”,却忽略了技术本该服务于人的根本目的,如果科技发展的唯一目标就是“去掉人”,那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人之所以不可替代,恰恰在于那些机器无法理解的“不高效”的价值。菜市场里,大妈和摊主为几毛钱讨价还价,这背后是充满人情味的日常;老师批改作业时,亲手写下的一句鼓励,远比标准答案更有力量。 医生问诊时,捕捉到患者脸上细微的表情并给予安慰,这种温暖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模拟的。这些看似“低效率”的互动,恰恰是维系社会运转的真正纽带,当科技把标准化的工作交给机器,人类反而应该更专注于那些“不标准”的事物:源源不断的创新、深层次的共情,以及对责任的担当。 马斯克那句“专注于做有用的事”虽然简单,却点明了方向:成为驾驭机器的人,而不是被机器取代的人。现实中,新的职业正在快速涌现,AI训练师、智能体架构师等岗位已变得炙手可热,年薪超过五十万的AI岗位比比皆是。 教育的风向标也已明确。教育部早已发文,要求在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这意味着,AI不再是少数人的“选修课”,而是下一代必须掌握的“时代语言”。 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所言:“AI不会取代你,但使用AI的人会。”因此,智慧的做法不是纠结“要不要无人化”,而是想清楚“把人放在哪儿”。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人性价值。在未来,人类的核心价值,必然体现在创造力、同理心和复杂的决策判断上。这些是机器的短板,却是我们的长板。 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让技术回归其赋能人类的初心,把人从重复、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那些只有人才能做、也更应该做的事。无人技术的终点,绝不该是一个不需要人的冰冷世界,而是一个能让“人活得更像人”的智能社会。 社会转型当然没错,科技进步当然也需要大力推动,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怎样让科技更多的惠及人类以及民生,科技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如果一味的追求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那么未来充斥着各种“无人”的社会中,被“抛弃”的那一部分人又该何去何从。 信源:2023-05-30 18:10 齐鲁晚报-清华教授柳冠中谈“无人科技”: 科技不能离开人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