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发现内容也离题千里,最后只得了6分,可他却被211大学破例录取,然而没过多久,教他的老师就说:“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 2009年,高考阅卷场上一份语文试卷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份试卷不同寻常,整篇作文采用的不是现代汉字,而是甲骨文,监考与阅卷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面面相觑,面对这些陌生的符号一时无从下手。 作文内容与考试题目没有任何关系,初步判断可能存在严重偏题,由于高考制度未曾禁止使用古文字,阅卷组只得将此卷层层上报,并请求专家协助判断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评估性,经多方鉴定确认后,这篇作文被判定用字虽为甲骨文,内容却未能切题,最终仅得了6分。 这篇作文的作者名叫黄蛉,来自四川绵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他由祖辈照料成长,生活的拮据没有消磨他的学习热情,反而让他在书本中找到了独特的兴趣所在。 他尤其痴迷古文字,特别是甲骨文,初中时因一次偶然机会读到相关书籍,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常常一个人埋头临摹古文字的形状与结构,甚至花费大量课余时间阅读古籍、摘录符号,他声称能够辨识并掌握数百个甲骨文字,这份冷门而执着的兴趣逐渐塑造了他的个人特色。 2008年他首次参加高考,因理科成绩偏弱,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他决定复读一年,力争逆袭,复读期间,他听闻三轮车夫蔡伟因古文字研究被破格录取的新闻,内心备受鼓舞。 他开始认真构思如何在高考中突出自己的特长,最终他决定以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希望能引起关注,甚至获得类似的破格机会,这个决定既是一场文化上的孤注一掷,也是一种策略性尝试。 尽管作文只得6分,但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一些人赞扬他的勇气与独特性,也有人批评其脱离实际,高考成绩公布后,黄蛉整体分数并不突出,无缘第一志愿。 可他因作文事件成为舆论焦点,不少高校向他抛来橄榄枝,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最终决定破格录取他,并为其定制一套学习计划,更为特殊的是,学校特意从退休教授中邀请到一位古文字专家,重新返岗担任黄蛉的导师。 这位教授曾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有深厚积累,面对这样一位有“潜力”的学生,他起初抱有极大热情与期望,在随后的接触与教学中,他逐步发现黄蛉的学术基础并不牢固,很多对外宣称精通的内容,如《文心雕龙》和先秦文献,他实际并未深入掌握,更多是表面了解。 教授逐渐意识到,这名学生更擅长包装自我,缺乏深入钻研的恒心与耐性,在课程学习中,他不能静下心来沉淀,也常将注意力转向外界的关注与名声,教授曾多次尝试劝导他回归学术初心,放慢脚步扎实学习,但始终未能见效,最终教授在一次内部教学反馈中递交辞呈,明言不再愿意继续指导。 此事再次引起关注,一部分人开始重新审视黄蛉的成名路径,有声音质疑其当初是否因媒体效应而被拔高,也有观点认为他只是尚未成熟,尚需引导。 不可否认的是,从一篇特立独行的作文开始,他的人生轨迹确实曾发生过剧烈偏转,也许他原本只是想借由一次“与众不同”的表现为自己争取机会,却未曾预料随之而来的名声和争议会如此铺天盖地,被聚光灯照耀固然荣耀,但若无法承担相应的重量,终将疲于应对。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华网 ——川大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教授递辞呈称不愿教
高考后我终于有了反驳你的勇气
【1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56
属于皇帝的新装,装逼成功了。
无心云 回复 07-10 15:15
你可以说他装逼成功了,但这与皇帝的新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用户20xxx81
'这种破格录取不应面试的??
万一
别被四川大学的名头唬住了,锦城学院就是挂着四川大学名头的独立学院,属于高收费的民办学校!2025年连四川大学的名头也给取消了!
徐愿松
先把老师传送穿越到春秋先秦时代,学成之后再回来教,会不会效果好点呢?
万一
别被四川大学的名头唬住了,锦城学院就是挂着四川大学名头的独立学院,何时成了211高校?其实就是个高收费的民办学校!2025年连四川大学的名头也不让其挂名了!
用户10xxx43
这种不应该破格!没有规则,破的哪门格?
万一
别被四川大学的名头唬住了,锦城学院就是挂着四川大学名头的独立学院,何时成了211高校?其实就是个高收费的民办学校!2025年连四川大学的名头也给其挂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