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2年,隆庆帝驾崩,首辅高拱伤心之余,忍不住感慨:10岁孩子,如何治天下。没想到这句话传到对手张居正耳朵里,他听完只改了三个字,就让高拱从忠君变成谋反! 高拱,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仕途顺风顺水,从翰林院编修一路做到内阁首辅。这人脑子好使,管财政、军务样样在行,隆庆帝对他信任得不行,国库亏空、边关乱局,他都能理出头绪。可惜高拱这人脾气硬,嘴上不饶人,觉得谁都比不上自己,跟同僚徐阶闹翻,朝里得罪了不少人。他还特别看不起宦官,觉得这些“宫里跑腿的”没资格掺和朝政。这种傲气,让他后来摔得特别惨。 张居正,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家里穷,靠哥哥供他读书才考上。他学问扎实,脑子活,特别会来事,做事滴水不漏。隆庆末年,他已经是内阁次辅,还当过万历帝的老师,跟小皇帝和李贵妃关系铁得不行。张居正跟高拱早年关系不错,但因为徐阶的事闹僵,后来就各怀心思。他野心大,不想一辈子给高拱当副手,暗地里跟宦官冯保搭上线,准备伺机而动。 冯保,司礼监太监,隆庆帝驾崩前只是个秉笔太监,专门负责记录皇帝口谕。这人低调,但心眼多,特别会看人脸色。隆庆帝一死,他抓住机会,靠遗诏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手握内廷大权。冯保跟高拱不对付,高拱老当面骂他“阉人”,他表面不吭声,心里早就记恨上了。跟张居正一拍即合,俩人联手对付高拱,摆明了要抢权。 1572年五月,隆庆帝病重去世,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位,就是后来的万历帝。朝廷一下乱了套,皇帝太小,谁来管天下?遗诏说,司礼监掌印太监跟内阁大学士一起辅政。高拱一听就炸了,觉得让太监掺和国事简直是笑话。他是首辅,手握大权,觉得自己能一手遮天。更何况,当时的掌印太监孟冲是他的人,高拱觉得这事没啥威胁。 可没过一天,第二道遗诏出来,孟冲被踢出局,冯保接了掌印太监的位子。高拱这下傻眼了,冯保可不是省油的灯。冯保上位,靠的是隆庆帝临终前的安排,还有李贵妃和小皇帝的信任。高拱咽不下这口气,觉得一个太监敢跟他平起平坐,简直是奇耻大辱。他拉上几个心腹,准备弹劾冯保,列了一堆罪名,什么假传圣旨、干预朝政,条条都是死罪,打算一击致命。 高拱还特意找了张居正,想拉他入伙。两人之前关系还行,虽然有点小矛盾,但高拱觉得张居正不会跟他对着干。张居正表面上热情得很,拍胸脯说支持高拱,冯保这种人必须除掉。高拱信以为真,把计划全盘托出,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可他前脚刚走,张居正后脚就派人把这事捅给了冯保。原来张居正早就跟冯保穿一条裤子,他不想老给高拱打下手,打算借机把高拱挤下去,自己上位。 冯保得了消息,吓得不轻,但也不知道咋反击。张居正给他出了个狠招,提到了高拱在隆庆帝驾崩当晚的一句话:“十岁孩子,如何治天下?”这本是高拱随口感慨,意思是小皇帝年纪太小,治国得靠他这老臣。可张居正把这话改成了“十岁孩子,如何做天子?”这仨字一改,意思完全变了,成了高拱质疑皇帝当皇上的资格,妥妥的谋逆大罪。冯保赶紧把这话报给李贵妃和小皇帝,添油加醋说高拱想篡权。孤儿寡母一听,吓得魂儿都没了,当场决定收拾高拱。 1572年六月十六,朝廷突然召集百官开会,高拱以为是弹劾冯保的事成了,乐呵呵地去了。结果一进太和殿,宣旨的太监直接念了一堆他的罪名,什么专权跋扈、藐视皇上,最后一句更狠:回老家闲住,立马滚出京城。高拱当场懵了,跪在地上半天没起来,官帽子都掉了。他想不通,自己明明是忠臣,咋就成了谋逆的罪人?可没人给他解释的机会,押送的兵丁直接把他轰出了京城。 高拱灰溜溜回了河南老家,从此没了官场立足之地。他晚年憋了一肚子气,写下《病榻遗言》,把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抖了个底朝天。这本书后来传到万历帝手里,埋下了张居正倒台的种子。高拱自己没等到那一天,1578年就病死了,带着一身冤屈走了。 张居正趁高拱倒台,顺利当上首辅,联合冯保,把朝政抓得死死的。他先是请封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哄得内廷高兴,然后大刀阔斧搞改革,推考成法、清理田亩、整顿税收,国库一下子充实了不少,边关也稳住了。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张居正改革”,明朝靠这个续了几年命。可张居正管得太严,底下人怨气冲天,加上他大权独揽,朝臣都看他不顺眼。万历帝长大后,也烦他老压着自己,觉得这老师管得太宽。 1582年,张居正病死,尸骨未寒,次年万历帝就下令抄他家,官爵全给剥了,家人被流放,改革成果也泡了汤。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