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名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被请来的专家费力辨认后发现,内容

焰墨绘史 2025-07-09 15:26:25

2009年,四川一名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被请来的专家费力辨认后发现,内容也是漏洞百出,最后只拿了6分,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却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然而不久后,教他的老师直言:“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2009年夏天,在四川高考语文阅卷现场,一张异常的作文试卷让判卷老师们一时陷入沉默,纸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奇异的符号,在反复确认这确实是一名考生所写的内容后,评卷组只得层层上报,最终请来古文字方面的专家协助解读,一场前所未有的高考作文“破译工作”由此展开。   经专家辨认,这篇作文通篇使用了甲骨文、小篆、金文等多种古文字系统,内容围绕“熟悉”展开,但行文结构混乱,逻辑不明,主题模糊,虽然个别词句尚存一定文学意图,整体却明显偏题。   专家认为,这篇作文虽有形式上的“古雅”,却未能在思想、结构上达到考试应有的标准,只能给出6分的评定。   作文的署名是“黄蛉”,来自四川绵阳一所普通高中,这名学生从小沉迷古文字,对甲骨文尤其着迷,早在初中时期,他就已经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学习古代文字演变史,并在笔记中尝试模仿甲骨文书写心情和笔记。   高中阶段,他遇到语文教师蒲体超,对古文字的兴趣愈发浓厚,他掌握了近八百个甲骨字符,数量远超一般高校本科生的研究能力。   他的成绩在普通科目上并不突出,但在古文字方面却展现出极高的天赋,考试前黄蛉萌生了一个大胆设想:如果在高考中用古文字写作文,是否能引起专家注意,从而被破格录取?   这个想法日益强烈,直到高考当天终于付诸实践,他以甲骨文为工具,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作文。   作文事件在阅卷后不久便引发舆论关注,网络上以“最牛高考作文”为话题迅速传播,各大论坛纷纷转载讨论。   但面对428分的总成绩,他的名校梦显然难以实现,但令人意外的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随后宣布将以特招生身份录取他。   据悉川大为他特别设立了汉语言文学方向的个性化培养计划,不仅减免部分费用,还特别邀请了已退休的古文字教授何崝返校担任其一对一导师,校方表示,希望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引导这位“特长生”将天赋转化为学术成果。   可这段看似美好的开局并没有持续太久,进入大学后,黄蛉在学习上暴露出不少问题,他缺乏系统的语言学基础,对古文字结构、语法的理解流于表面,在课堂上态度不够专注,面对基础训练显得心浮气躁。   与此同时频繁的媒体关注让他逐渐沉浸于外界的聚光灯下,多次接受采访、出席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   最令导师感到失望的,是他在公众场合多次夸大其词,何教授认为,这种缺乏学术敬畏、脱离现实的浮夸表现,与原本寄予厚望的“奇才”形象严重不符,在多次提醒无果后,教授最终向校方提交辞呈,表示自己“无法继续指导这样的学生”。   黄蛉的经历很快从“少年天才”转为“争议人物”,此后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社交平台停止更新,关于他的后续发展少有人知。   这场始于一张“看不懂”的作文的风波,在喧嚣过后归于平静,一个青年用非常规的方式试图改写命运,也曾获得短暂的荣耀与资源倾斜,却最终因学术根基不牢、态度浮躁而未能走得更远。   他的故事令人叹息,更发人深省,倘若他能脚踏实地,以真正的学术精神对待自己的兴趣,也许结局会截然不同,但历史无法重来,现实给予的,是一堂关于规则、能力与自省的深刻课程。   信源:新华网 ——川大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教授递辞呈称不愿教

0 阅读:62
焰墨绘史

焰墨绘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