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孙殿英在其老巢汤阴陷入解放军包围后,拿出几万黄金分给手下,高级军官每人获50两,中级军官30两,连排长20两,普通士兵每人也能分到1两。 1947年4月中旬,汤阴县城内一片混乱,国民党第三纵队司令孙殿英站在军需库前,看着眼前几十口装满金条的木箱,做出了军旅生涯中最疯狂的决定。 此时解放军刘邓大军已将汤阴团团围住,孙殿英部6000多人的损失让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队伍元气大伤,城外炮声隆隆,城内人心浮动,不少军官已在私下商量退路。 "把金子都搬出来,按级别分给弟兄们!"孙殿英的命令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副官张振华后来回忆,司令当着众人的面拍着金条说,跟着我孙老殿的,绝不会亏待。 分金方案确实"慷慨",高级军官每人50两黄金,中级军官30两,连排长20两,就连普通士兵也能分到1两,按当时上海金价,1两黄金能换40块银元,相当于士兵半年的军饷。 这些闪闪发光的金条来历复杂,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搜刮的珍宝,担任热河省主席期间截留的鸦片税款,抗战时期倒卖军火的不义之财,如今全部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然而金钱的魔力并未如孙殿英所愿,拿到黄金的士兵反而更急于保命,不少人趁夜色开小差,城墙根下到处散落着丢弃的军装和装备。 那些领到重金的军官们,有的把金条缝进裤腰准备投降,有的偷偷贿赂百姓寻找便衣。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5月1日,当解放军发起总攻时,第三纵队参谋长邓甫辰正忙着将50两黄金藏进随身的文件袋里。 他后来在悔过书中写道,金子到手后,想的都是怎么保命,哪还有心思打仗。 战斗结束得比预想的快,解放军在攻城时还缴获了孙殿英来不及分完的二十多箱金条,价值难以估量。 而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军阀,最终被人在老百姓家的地窖里发现,身边只剩一个装烟土的铁盒。 被俘后的孙殿英面对审讯,反复强调自己,早想投诚,都是下面人拦着,这番话和他当年分金时的豪言壮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年盗墓时,他曾嘲笑慈禧的陪葬珍宝"死不带去",如今自己的黄金也成了催命符。 讽刺的是,那些拿了黄金却临阵脱逃的军官,在解放军政策感召下纷纷投诚,不仅保住了性命,后来还在新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坚持顽抗的孙殿英,最终在战犯管理所度过了余生。 这场分金闹剧暴露了国民党军队的根本问题,用金钱维系的军队,注定在真正考验面前土崩瓦解。 士兵们心里明白,黄金再多也买不来前途,更买不来一个新时代的入场券。 孙殿英这次分出的黄金总重量超过8000两,按今天的金价计算价值数亿元,但这笔巨款没有换来哪怕一天的抵抗时间,反而加速了部队的瓦解。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意味,那个曾经靠盗墓发家的军阀,最终发现自己精心收藏的财富,在生死关头竟然一文不值,真正的军心和民心,从来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 信源: 《中国共产党历史》 《解放战争史》
1947年4月,孙殿英在其老巢汤阴陷入解放军包围后,拿出几万黄金分给手下,高级军
万象追踪者
2025-07-09 14:19:10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