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男子高考考了575分,离父母要求的985、211院校相差甚远,被父母扫地出门并断了生活来源。男子找到调解员,父母依然表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了他两条路,要么复读,要么出门打工。 被手机撕碎的“尖子生”人生:575分背后的挣扎与觉醒 一、长郡走廊里,跌落的“尖子生” 长沙的六月,长郡中学的梧桐叶簌簌作响。小凯站在走廊尽头,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这是他高考出分后的第7天,575分的物理类成绩,像把钝刀,割碎了“长郡尖子生”的光环。 曾经,他是老师眼里的“种子选手”。高二时,物理竞赛拿奖,数学月考满分,家长会总被当作“别人家孩子”的模板。父亲罗茂清在酒桌上拍着胸脯说:“我家小子,985保底!” 可谁能想到,高三这年,手机成了“吞分巨兽”。 最开始是“放松一下”——晚自习后刷10分钟短视频,后来变成“再玩一局”的游戏,直到有天凌晨三点,母亲起来上厕所,撞见他躲在被窝里刷直播。“手机一拿,就像被吸住了,根本停不下来。” 小凯后来在调解室里说这话时,指甲掐进掌心。 二、家门紧闭,被“规矩”推搡的少年 出分那天,罗茂清把手机摔在茶几上,钢化膜碎成蛛网:“你看看这分数,配得上长郡的招牌?配得上我们供你读书的钱?” 小凯嗫嚅着“我错了”,却被父亲扯着衣领推出门:“没规矩不成方圆!要么复读考985,要么滚去打工!” 七月的长沙,暑气把楼道烘得发烫。小凯拖着行李箱,听见防盗门“哐当”上锁的声音,手机余额只剩37块。他蹲在小区花园,给调解员打电话时,声音带着哭腔:“叔叔,我爸妈真的不管我了……” 三、调解室里,撕裂的亲情与“手机劫” 调解室的空调很冷,罗茂清夫妇坐在对面,母亲眼睛哭得红肿,父亲却梗着脖子:“他要是能戒掉手机,重新考个好大学,我们马上接他回家!可他高三那年,作业写着写着就摸手机,说他还顶嘴!” 说着,掏出一沓试卷—— 卷面上,解题步骤被短视频弹窗割得七零八落。 小凯望着那些被红笔圈住的“分心证据”,突然崩溃:“我也不想玩啊!可那些短视频、游戏,就像有钩子,我越想戒,越忍不住……” 调解员看着这对僵持的父子,想起走访时邻居的话:“这孩子以前多阳光,后来天天躲房间里,门都不出。” 四、手机成瘾:困住青春的“数字茧房” 这场“手机劫”,不是小凯一人的困局。心理专家说,青春期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面对短视频的“即时刺激”,很难自控。就像小凯,明明知道该刷题,手指却不自觉划向“下一条”—— 那些15秒的快乐,像毒品,慢慢吞噬着学习时间。 罗茂清夫妇不是没试过“管”。他们收走过手机,可小凯会借同学的;装过监控,却在发现儿子半夜偷玩手机时,爆发更激烈的争吵。“我们不懂怎么和‘手机怪兽’打仗。” 母亲抹着泪说,语气里满是无力。 五、破局之路:不是非黑即白的“规矩” 调解最后,调解员给了第三个选择:让小凯先去打工体验生活,同时接受手机成瘾干预,再决定是否复读。罗茂清沉默许久,终于松口:“行,但得让他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没那么容易。” 小凯去了父亲朋友的汽修厂,第一天就被机油溅得满身,扳手砸到脚指甲盖,疼得冷汗直冒。晚上躺在集体宿舍,他给母亲发消息:“妈,我今天懂了,你们不是想逼我,是想让我戒掉手机里的‘假轻松’。” 母亲回了个哭脸,转账500块:“吃好点,别学坏。” 这场因手机引发的家庭风暴,终于露出和解的曙光。它撕开了“尖子生神话”的脆弱,也让我们看见:手机成瘾不是孩子的“原罪”,而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面对的“数字时代考题”。当父母的“规矩”撞上孩子的“成瘾”,需要的不是“扫地出门”的决绝,而是“并肩破局”的智慧。 愿每个被手机困住的少年,都能找到挣脱的勇气;愿每个焦虑的父母,都能学会和“数字时代”和解。因为真正的“规矩”,不是把孩子推出门,而是牵着手,一起走出“数字茧房”,重新拥抱真实的、会痛也会成长的人生 。
湖南,男子高考考了575分,离父母要求的985、211院校相差甚远,被父母扫地出
文姐分享生活
2025-07-09 13:23: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