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主席在湖北视察期间,看到了我国生产的第一台手扶小型拖拉机,他当时异常兴奋,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淋着小雨与负责人亲切交流,兴致使然,竟然还亲自上手体验了一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春天,湖北的天气常常伴着细雨,田野里刚冒出嫩绿的秧苗,泥土气息在空气中弥漫,这一年,毛主席来到湖北视察。 按照原定行程,他计划参观一些工厂和学校,对农业机械并没有特别安排,但一次偶然的参观改变了他的安排。 那天,工作人员带他来到一个展览场地,几台国产的新型农机整齐地停放在空地上,就在这其中,一台小型的红色手扶拖拉机格外显眼。 它体型紧凑,轮胎不大,漆面光亮,和传统意义上的庞大农业机械有很大不同,这个“铁家伙”是我国第一台国产手扶小型拖拉机,由武汉柴油机厂设计和制造,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代表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新起点。 这台机器的诞生并不容易,当时国内农业机械基础薄弱,南方地区水田众多,大型拖拉机根本无法深入细碎的田地。 技术人员黄敏是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他通过几张从国外寄来的广告画,结合国内工人的经验和工艺,用最原始的方式,手工敲打出机器零件。 设计没有完整图纸,装配全靠经验和手感,柴油机是从摩托车上拆下来改装的,齿轮也是凭着老工人多年积累的技术一点点打磨而成。 这台机器不仅能耕地,还能用于抽水、发电、脱粒,功能多样,操作灵活,非常适合南方农田使用,它的动力虽然有限,但能够代替六到八个壮劳力的劳动量,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来说意义重大。 毛主席走到拖拉机前,细细查看它的结构,他弯下腰,摸了摸机器的扶手,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和脸颊滑下,但他并没有在意。 尽管工作人员劝他避雨,他依旧站在机器旁,时不时向陪同人员询问拖拉机的工作原理和制造过程,他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这台机器,仿佛在看一件极其珍贵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他亲自上前,抓起机器的摇把,尝试着启动柴油机,随着“突突突”的响声,排气管冒出一股青烟,机器震动起来,红色的车身在雨中显得格外醒目。 旁边的工作人员显得有些紧张,但毛主席的神情专注,他慢慢地操作了扶手,体验这台拖拉机的运转情况,地上的泥水溅到了裤脚,他也没有在意。 这次试驾时间不长,但现场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毛主席对这台机器的重视不言而喻,他没有只把它当作一个展品,而是当作农业发展的突破点来看待。 他并不关心这台机器外观是否美观,而是想知道它是否真正能够解放农民的双手,武汉柴油机厂的工人们当时也在现场,他们见证了这位国家领导人亲自操作他们制造出的机器。 他们的内心十分激动,这台拖拉机,是他们靠手工一锤一锤敲出来的成果,能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大肯定。 自这次视察之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小型拖拉机的生产开始加快,逐步推广到南方各地,它不再只是展览品,而是真正走入田间地头的实用工具。 在那些田埂小路上,拖拉机的声音逐渐取代了牛耕的吆喝,许多村庄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了机器耕地,围在田边张望,有的人嘴里叼着旱烟,不自觉地红了眼眶。 这些拖拉机的推广,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象征着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再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意味着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生产周期缩短,更多的劳动力可以投入到其他领域。 对农村而言,这是一场悄然发生的革命,多年之后,那些早期制造的手扶拖拉机很多已经锈迹斑斑,仍有一些老机型在乡村田地里继续服役。 农民们对它有感情,不仅因为它是生产工具,更因为它承载着那个年代改变命运的希望,许多人还记得,当年主席在雨中试驾拖拉机的情景,觉得这台“铁牛”像是被赋予了生命。 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机器,它的轰鸣声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篇章,从那年春天湖北田野的一次视察,到全国农田中机器声此起彼伏,这台红色小拖拉机推动着农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历史的洪流中,这一刻显得质朴而有力,清晰而深远。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武汉文明网——国内首台手扶拖拉机在硚口诞生,毛主席也曾观摩
网友小嘴跟淬了毒一样,看着让人心里暖暖的
【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