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造不出类似PL-15的双脉冲导弹?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去年巴黎航展上,

暗恋是场哑剧 2025-07-08 20:43:17

美国为何造不出类似PL-15的双脉冲导弹?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去年巴黎航展上,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肯尼斯・威尔斯巴赫盯着中国展区的 PL-15 模型,嘴角的肌肉抽了好几下。有记者追问他对这款导弹的看法,这位四星上将憋了半天只说 “需要认真研究”—— 要知道,就在三年前,美国空军还在宣传片里吹嘘 AIM-120D 能轻松拦截任何空中目标。

这事儿得从冷战那会儿说起。当时美苏搞军备竞赛,美国人发现报高数据不仅能骗国会的钱,还能吓唬对手。就拿空空导弹来说,上世纪 80 年代美军宣传 AIM-54 “不死鸟” 射程能到 190 公里,结果实战中能稳定命中的距离连一半都不到。

苏联人一看这招好使,马上跟着学,宣称 R-33 导弹射程超 200 公里,实际上连锁定 100 公里外的目标都费劲。

这种 “数据掺水” 的传统就像遗传病,一路传到了现在。美国雷神公司 2015 年推出 AIM-120D 时,拍着胸脯说射程比前代提升 50%,末端机动性世界第一。

各国军迷拿着计算器一算,这不就是冲着中国正在研制的 PL-15 来的吗?当时咱们的军工团队刚突破双脉冲发动机技术,正对着美国人报出的数字发愁 —— 按这个数据,咱们的导弹射程至少得达到 150 公里才能不落下风。

结果有意思的事儿来了。2018 年美军红旗军演,AIM-120D 实弹射击时出了洋相:号称能打 160 公里的导弹,在 120 公里距离上就追不上靶机。

更尴尬的是,有次模拟对抗中,F-22 发射的 AIM-120D 居然被三代机规避掉了,事后调查发现,所谓的 “末端机动性” 是在理想环境下测出来的,实战中根本达不到。

这时候中国军工人反而松了口气 —— 原来那些吓人的数据里掺了这么多水分。但好胜心上来了:你们吹的牛我们当真了,现在既然突破了关键技术,索性就按实战标准来搞。

双脉冲发动机这东西,就像给导弹装了两个油门,第一阶段冲刺到预定位置,第二阶段在接近目标时突然加速,让对方的干扰弹和机动规避都来不及反应。

美国不是没试过,上世纪 90 年代就搞过相关研究,但当时他们觉得现有导弹够用了,加上军工复合体更愿意把钱花在能快速出成果的项目上,慢慢就搁置了。

等到 PL-15 在 2019 年国庆阅兵公开亮相,美国人突然发现不对劲了。这款导弹不仅采用了双脉冲技术,还配套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射程轻松突破 200 公里。

更让他们焦虑的是,中国军工在宣传时特意强调 “所有性能参数均基于实战环境测试”——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没掺水,你们那些虚头巴脑的数据该醒醒了。

现在美国想追已经有点来不及了。雷神公司去年紧急启动的 AIM-260 项目,号称要超越 PL-15,但从曝光的进度来看,双脉冲发动机的稳定性一直解决不了。

有内部消息说,他们的试验弹在第二脉冲点火时经常出现推力骤降,这在实战中就是打靶机会。更麻烦的是,美国军工这些年习惯了在数据上做文章,突然要按实战标准来,供应链都跟不上 —— 比如导弹壳体需要的特种复合材料,国内几家供应商的产能早就被其他 “面子工程” 占满了。

反观中国这边,当年就是被西方那些掺水数据逼出来的。军工人拿着放大镜研究人家的公开资料,发现不对劲就自己搞验证试验。就像双脉冲发动机的燃料配方,前前后后试了两百多种方案,最后才找到既能保证推力又能稳定燃烧的配方。这种实打实的研发模式,现在成了咱们的优势。

所以说,美国造不出类似 PL-15 的导弹,表面看是技术问题,根子上是多年来沉迷数据造假的恶果。当虚火褪去,真正需要硬实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跟不上趟了。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耍小聪明或许能赢一时,脚踏实地才能走得长远。

0 阅读:274

评论列表

张翼

张翼

8
2025-07-08 21:49

潜艇用钢材虚标的数据,让我们可爱的老科学家们骂了一晚上。

猜你喜欢

暗恋是场哑剧

暗恋是场哑剧

不比智力,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