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新一轮关税首先瞄准日本韩国,为何没针对中国?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7月7

佳霖说趣事 2025-07-08 16:34:38

特朗普新一轮关税首先瞄准日本韩国,为何没针对中国?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7月7日宣布新一轮关税政策,对日本、韩国等12国加征25%-40%的关税(8月1日生效),但未将中国列为本轮重点目标。 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和法律因素,以下是个人分析: 📊 一、特朗普新一轮关税政策的核心动态 1. 日韩首当其冲 美国宣布自8月1日起对所有日本和韩国输美产品征收25%关税,高于此前“基准关税”(10%)。 日韩汽车产业受冲击最大:日本丰田、本田等车企股价暴跌超2%-5%;韩国现代汽车因35%产能依赖对美出口,面临约63亿美元损失。 2. 其他12国同步加税 包括南非(30%)、印尼(32%)、泰国和柬埔寨(36%)、缅甸(40%)等,税率均远超10%基准水平。 3. 中国未被列入本轮清单 美国未在本次宣布中对中国追加新关税,但中国已面临125%的既有高关税(4月12日起实施)。 🎯 二、日韩成为首要目标的原因 1. 产业竞争直接威胁美国核心领域 汽车产业:日韩占据美国进口汽车市场30%份额(韩国为第二大供应国),25%汽车关税直接打击其出口优势。 科技供应链:韩国半导体、日本电子零部件是美国科技业关键输入品,加税可迫使企业将产能转移至美国。 2. 谈判策略分化盟友 特朗普通过“分级施压”策略分化贸易伙伴: 已妥协国(如英国、越南)维持10%关税; 谈判中国(如欧盟、日韩)面临高关税威胁; 对抗国(未点名)或面临无限期高税。 日韩在农业(日本大米)、汽车市场准入等问题上拒绝让步,成为施压重点。 3. 地缘政治捆绑安全议案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贸易扩展法》232条款)加征汽车关税,将贸易问题与安全绑定,迫使日韩在防务合作等领域妥协。 🇨🇳 三、中国未被重点针对的多维原因 1. 既有关税已达“天花板” 当前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125%-145%(含基准关税、反倾销税等),美国对华加税空间已近饱和。 中国对美反制税率同步提至125%,导致美国商品在华几乎无市场(如农产品、汽车)。 2. 法律与政治风险约束 2025年4月纽约国际贸易法院裁定特朗普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的“对等关税”违法,限制其单边行动。 中国通过WTO诉讼、精准反制(如打击特朗普票仓州农产品)形成有效威慑。 3. 中国产业链韧性削弱关税效力 中国企业明确表示“不会降价”,并通过东南亚产能转移、技术升级消化成本。 新能源车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如比亚迪)使美国保护主义难以奏效。 ⚖️ 四、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考量 1. 优先解决“盟友分歧 欧盟(占美国贸易额18%)、日韩(14%)是更大短期收益来源,通过高关税逼迫其接受汽车、农产品市场开放条款。 2. 为中期选举巩固票仓 汽车关税可提振“铁锈地带”支持率,且日韩报复对美农业州冲击弱于中国。 关税收入缓解财政压力:美债利息占GDP超警戒线,关税成为重要财源。 3. 避免多线贸易战恶化通胀 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16%,若进一步加税将推高通胀(耶鲁预测或导致PCE上涨2.1%)。集中火力于日韩可控制风险。 🔮 五、未来走向:全球贸易格局重构 1. 供应链加速区域化 企业被迫“选边站”:如韩国现代计划提升美国工厂产能,戴尔、苹果评估东南亚替代供应链。 2. 中国或成“变量赢家” 短期承受既有高关税,但通过RCEP深化与东盟、拉美合作,削弱美国围堵。 技术自主(如半导体、电池)加速,反制美国“卡脖子”。 💎 结论:战术分化与战略困局 特朗普“放过中国”实为战术性选择:以日韩为杠杆撬动盟友体系,同时规避与中国全面摊牌的风险。然而,这种分化策略可能适得其反——欧盟与日韩已启动联合反制(如欧盟210亿欧元报复清单),全球供应链碎片化将长期损害美国经济竞争力。 中国则借势推进“非美依赖”产业链,成为贸易乱局中的被动受益者。 特朗普加增关税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老凡

老凡

1
2025-07-09 15:16

最后决战还没到。

猜你喜欢

佳霖说趣事

佳霖说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