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袁世凯没开一枪,清朝就自己把皇位交了 清朝倒台那年,天还没变,地也没裂,紫禁城里一切照旧。 但就是那天,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手起三道诏书,把皇位给退了。 没打仗,没兵变,清王朝就这么“主动”收工了。 最离谱的是,那时候清政府手里还有七十多万正规军,武昌起义只拿下一城,按理说不至于。 但事儿就这么发生了。 不靠外敌,不靠叛军,清朝最后是被自己人给“送”走的。 说白了,真正把清朝推进历史缝隙里的,不是那几千个起义军,而是袁世凯的那支新军,还有他自己。 这事还得往前倒。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吓得不轻,开始搞洋务、练兵,练来练去就练出了袁世凯那帮北洋新军。 新军打仗有章法,枪法也准,纪律比八旗强太多,成了清末唯一能打的队伍。 袁世凯掌握北洋六镇,等于半只脚踩进了军政的中枢。 可惜清廷不放心他,怕他尾大不掉,1909年把他撤了职,名义上是让他养病,实际上是架空。 这口气袁是咽不下的。 他回家“疗养”,却没停下跟新军的联系。 等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慌了手脚,才又低头请他出山。 袁世凯没急着答应,先是装傻,说自己身体不好,还说军费不够。 实际上他心里盘算得清楚得很:这次不拿皇位,也得拿实权。 他不急着南下剿匪,而是牢牢控制住北洋军,稳住阵脚看风向。 台面上他劝清廷硬气一点,背地里却跟革命党人通着信,左右都不得罪,等谁胜了他再站谁。 那边隆裕太后想靠皇族和老八旗力挽狂澜,结果一个个不是怕死躲着不出,就是说自己“没打过仗,不知道”,连禁卫军的将领都撂挑子。 清廷指望的那些“忠臣”,不是跑路就是装死,真正敢上战场的,像良弼那样的,刚一出门就被刺杀。 良弼死前那句“炸我者,英雄也”,不是感慨,是认命。 清廷这边人心散、队伍垮,百姓那头也不乐意了。 几十年来,赔款一笔接一笔,割地没完没了,吃的苦早就透支了耐心。 朝廷没钱,就从老百姓身上挤,摊派、加税、苛捐杂税,一层压一层。 交不起的被打、被抓,连曾国藩都看不下去,说“吏役四出,鞭扑满堂”。 更别提鸦片了,从上到下都在抽,军官、兵、老百姓,一个个瘦得跟柴火棍似的,根本没战斗力。 一有战争,百姓最先受苦,家破人亡的事多不胜数。 日子过不下去了,谁还管你皇帝是谁。 回过头看清廷对汉族地主的态度也挺荒唐。 早年靠他们平太平天国,后来又怕他们势大,把权力收回来。 这一收不要紧,把自己在地方上的根都拔了。 曾国藩、李鸿章那一派人,早就看清楚局势。 你朝廷靠不住,我还有兵,我干嘛不自立门户? 清政府就在这种“内无忠臣、外无民心”的状态下,试图靠袁世凯救场。 问题是,袁这时候已经不想当救火队员了。 他要的是坐江山,不是灭火。 他上台后,一边向起义军示好,一边劝隆裕太后退位。 他派人写电报,话不多,句句扎心,说清廷实在撑不住了,再不退位就要走法国大革命那条路,路易十六一家都没好下场。 隆裕太后吓得不轻,召集大臣一合计,还是退了吧,至少保住皇室的脸面。 1912年,退位诏书一出,清朝正式谢幕。 这个时候没人喊打袁世凯,起义军也答应让他当临时大总统。 可他自己也清楚,这个位置坐得不稳。 三年后,他想复辟称帝,结果连北洋自己人都不买账。 众叛亲离,最后死在家中,落个“窃国者”的名声。 这事前前后后看下来,打仗打得不多,权谋动得不少。 清朝不是被一场战役打垮的,而是被一连串的失误、慢慢耗没了气。 退位那天,北京没乱,老百姓照样卖早点、挑水、赶集。 大街上没兵,也没血,一切照常。 只是皇城门口的黄龙旗撤了,从此天子不再有。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536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李侃,《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袁世凯没开一枪,清朝
候松呀
2025-07-07 23:22:30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