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造不出类似PL-15的双脉冲导弹?其实原因很简单:
西方武器装备,尤其是高端装备一直有纸面数据掺水的传统,老中被骗不是一次两次了。关键是俄罗斯也有样学样,挺不老实的,也能理解,毕竟做广告挣钱嘛,不寒颤。但问题是咱把这些数据当真了,秃了一批又一批的军工人就为追赶世界一流水平,这就导致真是研发出来了,大家又都不信,我掺水多少心理能没数么?
双脉冲在美国早期用于增强空射弹道导弹SRAM的末端速度,冷战结束需求消失且技术复杂项目下马,不计工本的反导系统中成功应用于标准3的第3级,有效提高大气层外机动能力,同时他们觉得自己行了尝试应用于aim120,小型化失败发现他们的极限就是在5.3米长410毫米粗的爱国者3分段增强型这种体积上这是2016年服役的东西,同时间3.99米长的霹雳15已经服役一年。就能量管理水平来说,霹雳要领先他们10年以上。
普通民众对空空导弹的认知,被空战电影误导了不少,认为现代战机可以通过蛇皮走位跟导弹极限拉扯,事实上那全是影视化的观感需要,实际空战中,空空导弹的加速度和机动性,完全碾压有人战机,要不然军事演习为啥设置成一旦被锁定就判定击毁呢。
不可逃逸区正如这个名字所指示的那样,是一个导弹发射后,根据两方的相对位置和当时的大气环境等参数形成的一个立体区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距离数值就能描述的。不过双脉冲技术确实能够显著扩大不可逃逸区。这类技术的出现倒逼未来的空战态势变得交火距离更远、更依赖隐身,更依赖信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