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解放军在狮脑山久攻不下,而山上竟还传来小孩的哭声,侦察兵冒险摸上山一看傻眼了,守山的竟然都是日本兵!日本投降都两年了,咋还有日军赖在山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春天,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正太战役在华北地区全面打响,为打通晋察冀和晋绥两大解放区,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迅速向山西阳泉方向推进。 阳泉是一座工业城市,地理位置重要,而西南方向的狮脑山则扼守通往太原的要道,山高路险,是天然的屏障,为了继续向西挺进,必须拿下狮脑山。 三纵二十三团第一营接到命令,作为先头部队追击国民党败兵,攻占狮脑山,部队在天亮前进入阵地,随即对山上发起攻击。 一开始,大家以为山上的守军不过是阎锡山的杂牌部队,战斗力应该不强,没想到攻上去才发现火力极为猛烈,工事也很坚固,几次冲锋都被压制下来,伤亡开始上升。 连续几天战斗都没有进展,部队上下都开始疑惑,深夜时分,战士们在阵地上隐隐约约听到从山上传来婴儿的哭声。 这在前线极为罕见,战地上本该是枪炮声与喊杀声,这种突然出现的啼哭显得非常突兀,有人猜测是敌军故意制造的声响迷惑我军,但也有老兵判断这不像伪装,更像是真实存在的孩童。 为搞清楚山上到底是什么情况,营里连夜派出侦察班,趁夜色摸上山去,侦察兵在夜里悄悄靠近敌军防线,避开明火,躲避岗哨,最终到达了一个靠近阵地的制高点。 他们借助微弱的月光观察,发现山上守军穿着的是样式老旧的军服,虽然大多数人都披着土黄色军装,但仔细看能辨认出一些是日本兵服的残件,在工事后方,还有一些妇女和小孩藏身,哭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侦察兵抓回一名敌兵俘虏,回到营部交由翻译审讯,确认这名俘虏竟然是日语母语者。 这名俘虏出身日本陆军,战后并未遣返回国,而是被阎锡山收编,编入“保安大队”番号,继续留在山西,原来,这支守军并非国民党正规军,而是由日本遗留部队组成。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绝大多数驻华日军被集中遣返,但在某些地区,有少部分军队因为战乱未能及时撤离,被地方势力收编。 山西军阀阎锡山为了巩固地盘,收编了这批日军残部,利用他们熟悉地形、训练有素的特点,将他们派往阳泉周边据点驻守。 这些日军被要求带着家属驻守狮脑山,一来安抚士兵情绪,二来是为防止他们逃跑,他们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带着部分原有武器和补给,占据有利地形,解放军连续几次冲击都未能撼动他们的防线。 战事胶着之际,华北野战军指挥部得知此情,决定暂停强攻,转而施以包围断援的策略,部队切断了山上的水源和通道,阻止其与外界联系,同时加强对敌军状况的侦察,寻找破局的办法。 指挥部判断,这支部队虽然顽固,但因长期隔绝,与日本本土失去联系,又带着家属,士气可能已经不高。 为尽快结束战斗、避免进一步伤亡,部队决定通过战场宣传和心理工作瓦解敌军,抓获的俘虏被妥善对待,讲明投降后的安置政策,并被释放回山上传话。 几天后,山下阵地出现举白旗信号,一名日军军官带着翻译来到我方阵地,递交了一封用日文书写的信件,表达希望停火的意愿。 他们表示自知战败,愿意缴械,只求保障家属安全,我方经过研究,决定接受对方要求,派出人员上山协调具体事宜。 狮脑山上的日军士兵陆续从掩体和碉堡中走出,交出武器,举手集合,他们显得疲惫憔悴,神情复杂。 令人惊讶的是,从山洞和防空壕中陆续走出的还有一百多名日本妇女和儿童,大多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这些家属和士兵一起被安排在战后营地,临时集中管理,提供食物和基本医疗。 解放军严守纪律,对这批特殊俘虏没有歧视,更没有以暴制暴,部队中不少人家仇国恨极深,但都遵守命令,确保所有人安全,带队军官曾在抗战中失去亲人,但依然按照规定行事,不让私人情绪影响军纪。 后来,部分日本战俘被集中转移,在劳动改造中参与基础建设,他们中有些人表达了愿意留在中国工作的想法,也有在被遣返前,给我军留下记录与感谢。 狮脑山的战斗由一场血战转为和平收场,解放军继续西进,攻克阳泉,为太原战役打开了局面,这次战斗成为解放战争中的特殊一幕。 一支战后遗留的日本部队,被军阀私自利用,最终在我军的政治策略和人道对待下瓦解投降,显示出人民军队在战场上不仅靠枪,也靠人心,狮脑山的哭声在战后沉寂,但它留下的记忆却久久未散。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阎锡山大呼失算!他豢养的日本兵居然倒戈我军……——文汇网
1947年,解放军在狮脑山久攻不下,而山上竟还传来小孩的哭声,侦察兵冒险摸上山一
如梦菲记
2025-07-05 12:23:5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