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但他说出女人名字时,大家脸色都变了。长子说:“那个女人进门,我们就断绝关系!“但茅以升还是把女人接进了家,还多了一个女儿。 茅以升,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他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一手建起了钱塘江大桥,名字刻在了历史书里。1896年,他生在江苏丹徒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得不行,7岁就能背长篇古文,10岁看到南京桥塌的事故后立志造桥。长大后,他考进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6年拿第一名毕业,又去美国留学,一年硕士,两年博士,厉害得让人服气。回国后,他把一辈子献给了桥梁事业,钱塘江大桥就是他的代表作,连抗战时为了挡日军,他都忍痛炸了自己亲手建的桥。 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先生,晚年却因为一个决定,把家给闹得四分五裂。1968年,72岁的他,妻子刚去世没多久,就跟孩子们说想续弦。结果这事儿没谈拢,六个孩子跟他翻了脸,甚至到他去世时,除了一个女儿,别的孩子都没回来送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讲这事儿,得先说说茅以升的原配妻子戴传蕙。戴传蕙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跟茅以升是包办婚姻,但两人感情好得不行。她给茅以升生了六个孩子,一大家子全靠她操持。茅以升忙着造桥、搞研究,常年不在家,戴传蕙就默默扛起家里的一切。可惜,长期操劳加上丈夫不在身边,她得了抑郁症,身体越来越差。1967年,她去世了,留下72岁的茅以升一个人面对晚年。 孩子们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对父亲虽然敬佩,但因为他常年在外,多少有点距离感。戴传蕙去世后,茅以升孤单了,动了续弦的念头,想找个人陪着走完后半辈子。这想法本身没啥问题,老人家再婚在当时也不算稀奇。可问题出在那个女人的身份上。 茅以升看上的女人叫权桂云。她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是茅以升早年认识的一个女子。1946年,茅以升50岁时,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21岁的权桂云。两人年龄差了29岁,但关系却发展得挺近,还生了个女儿,叫茅玉麟。这事儿在1950年曝光过一次,当时戴传蕙虽然原谅了丈夫,但孩子们心里都憋着火。他们觉得父亲对不起母亲,这段往事成了全家的疙瘩。 所以,当1968年茅以升提出要续弦时,孩子们一开始没反对,心想父亲老了需要人照顾,也说得过去。可一听说是权桂云,孩子们炸了锅。长子茅于越直接表态:“她进门,我们就断绝关系!”为啥反应这么大?一方面是权桂云当年跟茅以升的关系让他们觉得母亲受了委屈;另一方面,权桂云还带着个女儿茅玉麟,这让他们觉得家里要被外人“侵占”了。 尽管孩子们强烈反对,茅以升还是把权桂云和茅玉麟接进了家门。他为啥这么执着?可能在他眼里,权桂云不是外人,毕竟两人早有感情,还有个共同的女儿。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孤单得不行,想有个伴儿,也想给茅玉麟一个完整的家。可这个决定,直接把家里推向了深渊。 权桂云进门后,茅家的气氛冷得像冰窖。孩子们对她没好脸色,长子茅于越干脆去了国外,发誓不回来。其他几个孩子也陆续离开老家,跟父亲断了联系。茅以升也不是没试着挽回,他写过信求孩子们原谅,可信寄出去都像扔进了海里,没一点回音。 1975年,权桂云因病去世,才50岁。茅以升的晚年更孤单了,得了老年痴呆症,经常一个人拿着戴传蕙的照片发呆。1989年,他93岁时在北京去世,临终前只有茅玉麟陪在身边,其他六个孩子一个没来。茅玉麟为了安慰父亲,还伪造了一封茅于越的信,说已经原谅他了。茅以升听着这话,走得稍微安心了点。 茅以升的晚年选择,挺让人唏嘘的。他在桥梁事业上是大英雄,造的桥到现在还用着,可在家里,他却成了“孤家寡人”。有人说他自私,为了自己舒服不管孩子们的感受;也有人觉得他可怜,毕竟老了想找个伴儿是人之常情。权桂云呢,也不好说她有多坏,她跟茅以升早有感情,进门也没啥大错,就是身份尴尬,撞上了孩子们的心结。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其实也接地气。老人再婚,孩子反对,这种家庭矛盾谁家没见过?茅以升的案例只是更极端点罢了。他用一辈子的智慧建桥,可处理家事却没找着平衡点。到头来,功名有了,家却散了,值不值,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茅以升的功绩没法否认。他主持建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铁路公路两用桥,1933年开工,两年半就建成了,用了“射水法”和“沉箱法”,技术领先得让外国人刮目相看。他的博士论文还提出了“茅氏定律”,在国际上都很有名。可以说,他是中国工程界的骄傲。 但晚年的这段风波,也让人看到他不完美的一面。他不是神,就是个普通人,有感情,有需求,也会犯错。他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晚年幸福,可代价是跟孩子们彻底翻脸。这让我们不禁想问:事业再牛,家不和,到底算不算成功?
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
混沌于浮云
2025-07-04 19:34:4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