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

混沌于浮云 2025-07-04 19:34:49

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 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到里面队长说:“朝旭要走了,去给他借点路费吧!”队长媳妇说:“你上次卖了羊皮袄才凑够给知青买锅的钱,现在让我上哪儿借!” 1973年的山西临汾蒲县黑龙关公社西河大队,日子过得紧巴巴。刘朝旭是城里来的知青,1968年响应号召下乡,带着一腔热血来了这里。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巴掌。窑洞漏风,饭菜稀得能照出人影,劳动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那时候的知青生活,不是啥浪漫故事,就是苦日子熬出来的。 刚来的时候,刘朝旭水土不服,高烧烧得迷迷糊糊。那是个大雪天,他躺在土炕上,觉得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队长郭宝珠知道了,二话不说,背着他翻了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买药。那天风雪大得睁不开眼,郭宝珠硬是靠一双脚把药带回来。后来刘朝旭才知道,药钱是队长媳妇拿家里仅有的几枚铜板凑的。 西河大队不富裕,村民们都靠天吃饭,家里有个啥值钱东西都算宝贝。可郭宝珠不一样,他总想着知青们。他觉得这些年轻人是村里的希望,不能让他们饿着冻着。有一次,知青们缺个大锅做饭,郭宝珠把自家羊皮袄卖了,换回一口铁锅。那羊皮袄是他过冬的家底,可他没皱一下眉头。 郭宝珠是西河大队的队长,个子不高,脸晒得黑红,说话嗓门大。他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可他有个信念,知青是国家的未来,得帮一把。他自己家也不宽裕,房子漏雨,粮食不够吃,可他从没把这些当借口。 刘朝旭听到的那句话,不是郭宝珠第一次为知青操心。之前为了让知青们过得好点,他卖过粮食,借过钱,连家里养的鸡都搭进去过。这次刘朝旭要上大学,郭宝珠又坐不住了。他知道上学要路费,要生活费,一个知青哪来的钱?他媳妇埋怨也不是没道理,家里真没啥可卖的了。可郭宝珠还是决定去借,哪怕自己再苦点,也得让刘朝旭走出去。 那天晚上,刘朝旭站在队长家窗前,风吹得他脸生疼,心里更乱。他是西河大队第一个被推荐上大学的知青,这不光是他的骄傲,也是全村的希望。可他没想到,这希望背后是队长一家勒紧裤腰带换来的。他想拒绝,可又怕辜负了郭宝珠的心意。他想接受,可又觉得自己欠下的债太大。 最后,郭宝珠硬是塞给他30块钱。那钱不多,可对西河大队来说,是个大数目。后来刘朝旭才听说,这钱是郭宝珠卖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羊凑的。那两头羊本来是留着换修房材料的。听到这,他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想还钱,可郭宝珠摆手说,年轻人走出去比啥都重要。 刘朝旭带着这30块钱上了火车,窗外的山一点点远去,他心里却沉甸甸的。他知道,这钱不只是钱,是郭宝珠对他的信任,是西河大队对他的期望。他在大学里拼命读书,省下每一分钱,毕业后成了工程师,靠本事在城里站住了脚。 可他没忘西河大队。几年后,他攒了点钱,带着米和油回了村。郭宝珠还是老样子,鬓角白了些,笑起来还是那么憨厚。刘朝旭拿出钱要还,郭宝珠摆手说,你回来就是最好的回报。后来,他帮村里修了路,拉了项目,日子慢慢好起来。 刘朝旭后来写过,郭宝珠让他明白啥叫真正的付出。那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一个庄稼汉用肩膀扛起了一群年轻人的希望。郭宝珠从没觉得自己了不起,他常说,人活着就得帮衬点别人。这份情谊,像那年的雪,厚实又暖和,留在西河大队的土地上。

0 阅读:5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