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艺谋筹备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46岁的曹翠芬来面试二姨太这个角色,可张艺谋却直言:“你的长相太普通了,不太适合演戏。”然而,曹翠芬仅用一句话,就让张艺谋改变了想法。
当时,46岁的曹翠芬怀揣着简历来到试镜现场。副导演接过资料,匆匆扫了两眼,眼神里满是犹豫。毕竟在演艺圈,这个年纪的女演员本就不占优势,更何况曹翠芬既没有出众的容貌,也没有什么厉害的背景。副导演只能很客气地收下资料,让她回去等消息。
那时,张艺谋刚拍完《红高粱》,名声大得很,新电影里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有一大堆人争着抢着要演。选角团队每天要看上百份演员资料,曹翠芬的照片夹杂在一群年轻漂亮的女演员资料里,实在是太普通了。
不出三天,她的资料就被归到了落选名单里。后来,副导演在整理淘汰资料时,发现曹翠芬的简历里,密密麻麻地贴着二十多个角色的剧照。从朴实的村妇到文雅的教师,每个扮相都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这叠资料辗转到了张艺谋手里,导演盯着那些反差很大的角色照,看了好一会儿,最后终于同意给这个中年女演员五分钟的试镜机会。
试镜那天,曹翠芬特意穿了一件素色旗袍。摄影棚里,道具灯笼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她往太师椅上一坐,手指轻轻在茶盏边缘抚过,抬眼时,嘴角带着微笑,可眼底却透着一股寒意。
就这么短短三分钟,她把二姨太表面温顺,可内心藏着算计的状态,演得特别到位。张艺谋本来斜靠在监视器前,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坐直了身子。他发现,这个看着普普通通的女演员,把深宅妇人那种表面温和、实则厉害的劲儿,全演活了。
很快,剧组就确定让曹翠芬出演二姨太。进组后,她随身带着一个边角都磨破了的笔记本,白天拍完戏,晚上就着床头灯写人物小传。同组的演员发现,她就连吃饭的时候,都在模仿旧时姨太太翘着兰花指端碗的动作。
有一场戏,要拍二姨太暗中使坏。曹翠芬主动找到张艺谋商量:“导演,能不能让我加句台词?”这话一出口,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替她捏了把汗。大家都知道,张艺谋拍戏的时候,最讨厌演员改剧本了。之前有个女演员想加两句台词,直接被骂得哭着跑出了片场。
可曹翠芬却不慌不忙,拿着剧本跟导演解释:“二姨太在这宅子里熬了十几年,没孩子又没靠山,她算计别人,说到底就是想给自己挣条活路。要是能加句‘老爷,让我给你生个儿子吧’,这个人物就更鲜活了。”
张艺谋盯着监视器里曹翠芬试戏的片段,看了两遍,突然决定:“加!”这句临时加的台词,后来成了电影里的点睛之笔。二姨太抚着肚皮说这话时,脸上满是期待,却又透着一股凄凉,把封建礼教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上映后,曹翠芬去电影院看了两次。第一次看的时候,后排有两个姑娘对着银幕指指点点:“演二姨太的这个演员看着好面熟啊,就是想不起来在哪见过。”她听了,悄悄压低帽檐笑了。第二次放映结束后,有观众在走廊里讨论:“演二姨太的那个演员太厉害了,长得虽然普通,可那眼神,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这话传进曹翠芬耳朵里,她觉得比得奖还开心。
那年的金鸡奖颁奖礼上,曹翠芬捧着最佳女配角的奖杯,站在聚光灯下。台下坐着好些跟她同期出道的年轻女演员,可现在大多都没了声响。她轻轻摩挲着奖杯上的浮雕花纹,想起二十年前在山西插队的时候,每天干完活,摸黑走十几里山路去县剧团蹭课的日子。那时候,剧团老师说她长相普通,当不了演员。谁能想到,这个被认为“不适合演戏”的女人,就靠着对角色的执着钻研,在46岁这一年,迎来了事业的高峰。
《大红灯笼》剧组杀青那天,张艺谋破例请大家喝酒。曹翠芬端着酒杯过去敬酒,导演拍着她的肩膀,跟制片人感慨道:“当初差点看走眼,她可真是一块被埋在土里的金子啊。”
后来,有记者采访张艺谋,问起选角的这段故事,张艺谋还特意提到了这件事:“好演员就像陈年老酒,得遇到懂行的人,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如今的影视圈,到处都是整容脸,像曹翠芬这种靠扎实演技吃饭的演员,反而变得稀缺了。当年和她一起拍戏的年轻演员,有的转行了,有的退圈了,可这个46岁才迎来事业转折的中年女演员,到现在还活跃在荧屏上。
每次接新戏,她还是像以前一样,会写厚厚的一本人物分析。剧组里的年轻后辈跑来请教表演秘诀,她就指着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给他们看,那上面用钢笔一笔一划写着:“戏是细处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