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2岁的毛主席突然说:功德林里的国民党战犯,都放了算了,这些人一个不杀,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初,82岁的毛泽东在杭州看完公安部送来的报告后,做了一个简短但分量极重的批示。 他写道:“都放了算了,这些人一个不杀”这句话落笔后,一场历时数十年的战犯改造与关押,走到了最后一个节点。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战犯大多被押往几个指定管理所,其中以北京功德林最为知名,这处原本在清末是济贫施粥之地,民国时期成为监狱,解放后改作关押蒋介石集团军政要员之用。 里面关的不是普通士兵,而是国民党上将、特务头目、地方高官,如黄维、杜聿明、文强等人,很多出自黄埔军校,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重要职务。 这些战犯被关押之后,并未立刻判处极刑,而是进行了长期的管教和思想改造,中央认为,他们虽然有重罪,但因身居高位,与老百姓接触较少,群众对他们的恨不如对地主恶霸那般深重。 在处理他们时,也不必沿袭土改的路子,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第一批战犯获得特赦。 从那一年起,到1975年,全国共进行了七批特赦,每一批的释放都经过严格筛选,需有悔改表现,并由中央统一审批。 最后一次特赦之前,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六年,直到1974年年底,事情再次有了变化,毛泽东在长沙时提及,许多战犯已经被关押二十多年,年老体衰,再继续关着毫无意义。 他认为,既然这些人早已不具威胁,不如彻底释放,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指示公安部展开全面调查,拟定一份拟释人员名单。 华国锋当时负责执行这一决定,他调动公安、统战、调查等多个部门参与,对数百名在押战犯的详细信息逐一核对。 公安部最终上报名单时,还建议保留少量不予特赦者,毛泽东看后明确写下:“十三人不放,也不开欢送会?气魄太小了,”这意味着此次特赦将不留遗尾。 1975年3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正式通过《关于特赦全部在押战争罪犯的决定》。 全国共计293名战犯获得特赦,人大决议不仅宣布释放,还恢复了他们的公民权,并指示有关部门妥善安置其生活。 在具体执行上,政府安排得细致周全,战犯出狱前,先配发新衣,集体被接到北京前门饭店,3月23日下午,一场规模罕见的欢迎宴会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 这座建国初期使用频繁、后来被人民大会堂取代的会场,再次灯火通明,战犯们陆续到场,见到多年未见的熟人,面带笑容寒暄交谈,他们之中不少人已有花白头发,动作迟缓,。 宴会上,中央领导与政协知名人士到场,包括叶剑英、吴德、茅盾、江华等人,宴会结束后,毛泽东得知现场情况,又特批每人再加发200元和100斤粮票,用以生活安顿。 特赦并非简单的释放,政府还考虑到他们年老体弱,很多人有慢性疾病,特批其享受与干部同等的医疗待遇。 有能力的,也被建议参与社会工作,不做强求,有些人后来在政协任职,有些则回归平淡生活。 1975年这次特赦,是一次政治意义深远的决定,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严厉镇压,到后来的依法改造,再到全面特赦,整个过程历经二十五年。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信源:1975,特赦与监狱大清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1975年,82岁的毛主席突然说:功德林里的国民党战犯,都放了算了,这些人一个不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04 12:56: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