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干掉了满清朝廷直接掌握的满蒙武装的首领僧格林沁。咸丰十年山东曹州那场伏击战的结果,终结了大清赖以震慑四方的最后象征。亲王僧格林沁率领的京师劲旅遭遇毁灭性打击,精骑悍卒折损殆尽。这支由宗室亲王直接统帅、曾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重创英法联军的满蒙核心武力,突然烟消云散。 朝廷中枢陷入空前恐慌。八旗最后的支柱轰然倒塌,龙椅上只剩下彻骨的寒意。放眼天下,江南半壁为太平天国所有,京畿屏障荡然无存,捻军骑兵在北中国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满州亲贵环顾朝堂,蓦然发觉除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竟无一兵一卒可倚为长城。这情境残酷无比:如不将倾国兵权交予汉族士绅统帅,煌煌大清顷刻便有覆巢之危。 湘淮之兵遂如潮涌般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咸丰降下恩旨,特许曾、李二人总督数省军务财赋,从此“朝廷调兵,无旨不行;督抚行令,无令不动”。湘淮勇营几成国中之国,从湖广至两江,军饷自筹,官吏自任,俨然独立王国。曾国藩幕府宾客云集,李鸿章于上海设局制造,江南财税尽入其彀。清廷赖以维系的中央威权名存实亡。 曾国藩治军素称严谨,忠君报国之言屡见于奏疏。然当湘军攻克金陵,其弟曾国荃麾下悍卒纵掠三日,天王府珍奇瑰宝载回湘乡者不计其数。此事朝廷竟无一纸诘问。李鸿章经营洋务更是不遗余力,其创办军工、招商局等举措虽为“自强”,却深植其个人势力网络。中枢谕令常被委婉变通,所谓“听调不听宣”已成潜规。 权力转移深刻改造王朝根基。甲午惨败于东瀛小邦后,士林清议彻底爆发,要求变法自强之声铺天盖地,核心矛头直指满人腐朽。梁启超、康有为等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当历史车轮滚至辛亥年,武昌城内枪声一起,各省汉人大员、新军将领竟无一人率师勤王,反而纷纷通电易帜。紫禁城顿成孤岛,摄政王载沣面对袁世凯逼宫,黯然交出玉玺。八旗子弟流落街巷,大清基业土崩瓦解,根源早在僧王毙命曹州那日就已深埋。
1863年12月,太平军苏州“八守将”杀死主将谭绍光,向淮军献城投降。李鸿章大喜
【1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