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姑娘苏梅响应号召,来到浙南一个偏僻山村插队。那里山高路远,缺医少

振平说趣啊 2025-07-03 20:13:45

1970年,上海姑娘苏梅响应号召,来到浙南一个偏僻山村插队。那里山高路远,缺医少药。村里有个独居的陈阿婆,略懂些草药土方,乡亲们头疼脑热都会找她讨些药吃。 那年秋天,苏梅即将临盆。山村偏远,最近的卫生所也要走上大半天。生产时,苏梅遭遇了难产,剧痛持续了十几个小时,人几乎虚脱,情况万分危急。一起插队的知青们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有人飞奔着请来了陈阿婆。 陈阿婆一进门,看到苏梅惨白的脸色和微弱的气息,心就揪紧了。她立刻动手,一边指挥人烧热水、准备干净布,一边翻出自己珍藏的草药,熬成浓浓的药汤。她凭着一辈子接生和处理急症的经验,用热水毛巾给苏梅敷额头和肚子,不断按摩她的腰背,嘴里还不停地鼓励着:“闺女,别怕,再用点力,快了快了……” 折腾了大半夜,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终于划破了紧张的气氛,苏梅生下了一个儿子。但苏梅却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气息微弱。陈阿婆没顾上休息,又连夜翻山采来几味止血补气的草药,小心地煎好,一点点喂给昏迷的苏梅,整夜守在她床边,用热水给她擦身降温。几天几夜后,苏梅才终于睁开了眼睛,捡回了一条命。 月子期间,陈阿婆成了苏梅最坚实的依靠。她每天天不亮就过来,带来热腾腾的草药鸡汤,帮苏梅擦洗身子,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还包揽了洗尿布、做饭这些杂活。苏梅身体虚弱,连抱孩子的力气都没有,全靠陈阿婆一手操持。苏梅心里充满了感激,这份恩情如同再生父母。身体好转后,苏梅就常去陈阿婆那间简陋的土屋帮忙。她帮阿婆劈柴、挑水、收拾屋子,晒满院子的草药。阿婆也教她认识山里的草药,告诉她哪些能治风寒,哪些能止血。日子久了,两人感情越来越深,不是母女,胜似母女。苏梅的儿子也管陈阿婆叫“阿婆”,成了老人晚年最大的慰藉。 十年后,知青返城政策落实,苏梅一家终于等来了回上海的通知。消息传来,苏梅既兴奋又充满离愁。临走前几天,她忙着收拾行李,也把陈阿婆的小屋彻底打扫了一遍,水缸挑满,柴火堆得老高。离别的清晨,苏梅一家提着行李走出家门,陈阿婆站在她那低矮的屋檐下,默默地望着他们。当车子发动,缓缓驶离村口时,一直强忍着泪水的陈阿婆突然追了几步,声音带着哭腔喊道:“小梅啊,你们走了……我以后找谁说话啊……” 那孤单无助的声音,让苏梅的心像被狠狠揪了一下。 苏梅立刻让丈夫停车,她跑回去,紧紧握住陈阿婆粗糙冰凉的手,眼泪也掉了下来:“阿婆,您跟我走!您救了我的命,就是我的亲娘!以后我给您养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陈阿婆愣住了,浑浊的眼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泪光:“真……真的?我一个乡下老婆子……” “真的!您就是我的娘!” 苏梅语气坚定。回上海的手续比预想的复杂,苏梅和丈夫跑了好多趟,费了不少周折,终于为陈阿婆办妥了随迁。到了上海,苏梅特意把向阳的小房间收拾出来给阿婆住。起初,陈阿婆很不习惯城市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连过马路都害怕。苏梅就耐心地教她认路,带她坐公交,熟悉菜市场。她带阿婆去大医院检查身体,调理旧疾。儿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阿婆”。陈阿婆也渐渐适应了,她喜欢坐在阳台上晒太阳,看着楼下热闹的街景,给放学回来的重孙子(苏梅的儿子)讲过去山里的故事。苏梅常说,是阿婆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而能照顾阿婆安度晚年,是她这辈子最踏实、最幸福的事。

0 阅读:29
振平说趣啊

振平说趣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