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拍摄于广东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
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印三角贸易中,印度扮演了原料供应者、商品倾销市场和侵略帮凶等多重角色,具体如下:
• 鸦片原料供应者:印度是鸦片的主要生产地。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后,将鸦片引入孟加拉等地,迫使当地农民种植罂粟。印度有100多万烟农,种植着50多万英亩的罂粟。东印度公司还垄断了印度鸦片的生产和出口,将鸦片加工后运往中国销售,以扭转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 商品倾销市场:英国将印度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向印度输出大量棉纺织品等工业产品。印度则用种植鸦片所得的收入购买英国商品,形成了“英国向印度输出棉制品,印度向中国贩卖鸦片,英国从中国购买茶叶”的三角贸易模式。
• 战争助力者与参与者:鸦片战争前,印度商贩为维护鸦片贸易带来的利益,集体请愿英国出兵中国,是战争的重要推手。战争爆发后,印度还派遣大量军队参战,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参战部队四千人,其中两千士兵来自印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印度军队更是大量参与,充当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帮凶。
• 贸易红利获取者:鸦片贸易给印度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印度当地的鸦片种植者和相关从业者能从鸦片生产和销售中获取利润。例如,一箱鸦片在印度的成本约200卢比,英国鸦片贩子收购价约2000卢比,印度可获得10倍利润,孟买等城市也因鸦片贸易得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