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徐锡麟毫掏出手枪,对“恩师”恩铭一通乱射,恩铭身中7枪倒地,恩铭的妻

灵瑶醉花阴 2025-07-03 18:41:16

1907年,徐锡麟毫掏出手枪,对“恩师”恩铭一通乱射,恩铭身中7枪倒地,恩铭的妻子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她下令把徐锡麟的心肺掏出来,只为报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7年7月6日,安庆,一场热闹的毕业典礼拉开了序幕,巡警学堂首届学生即将告别校园,成为新军骨干,典礼上座无虚席,安徽巡抚恩铭也亲临现场,作为创办人,他对这批学生寄予厚望,恩铭坐在主席台上,整齐制服的学生们在底下肃立,一派庄严隆重的气氛。 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负责主持典礼的堂长徐锡麟,突然从靴筒中抽出两支手枪,朝着恩铭连开数枪,七颗子弹打在恩铭身上,鲜血瞬间染红了官服,现场一片混乱,官员们惊恐逃散,有人试图营救巡抚,但为时已晚,恩铭很快因伤重不治,倒在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堂前。 徐锡麟的名字,从这一刻起震动朝野,他出身浙江绍兴,家中经营绸缎生意,是当地望族子弟,少年时他聪慧过人,年纪轻轻便中了秀才,本可安稳走上仕途,但时代动荡,列强瓜分,清政府软弱无能,他无法无视这一切,他曾亲眼看见,清廷在丧权辱国条约前低头,在外国军舰驶入港口时沉默,他开始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愤怒。 于是他选择走上另一条路,1903年,他赴日本留学,结识一批志在推翻清廷的激进分子,在东京,他遇到了陶成章、秋瑾等人,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命运,批判朝廷腐败,思考如何救亡图存,那时的中国青年正被一种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点燃,而徐锡麟正是其中一员。 回国后,他没有立刻举起刀枪,他在绍兴办学,以教育为名,传播革命思想,热诚学堂、大通学堂,成了革命组织的掩护所,他和秋瑾一道,用讲台作为阵地,用课本当作武器,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革命骨干。 但他很清楚,光靠思想的传播是不够的,清政府掌握军队、控制舆论,没有武装力量,革命注定失败,于是他接受陶成章的建议,打算渗透清廷系统,掌握实权,为未来的起义铺路,他托亲戚俞廉三的关系,花重金买了个道员职位,被安排到安徽任职。 安徽的主政者正是恩铭,一位以清廉和实干著称的满族大员,恩铭曾在山西治水、整顿盐政,提倡教育,是清末少有的改革官员,他对徐锡麟这个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十分欣赏,不仅破格提拔他为巡警学堂堂长,还将整个安庆的警权交由他管理,在外人看来,两人关系密切如父子,而实际上,徐锡麟早已在暗中布置革命网络。 他借着职务之便,接触新军军官,结拜兄弟,发展同盟,他的目标明确——一旦起义,军械所和新军必须首先控制,这一切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与此同时,他与秋瑾也在策划两地联动起义,一个在安庆,一个在绍兴。 可天不遂人愿,就在起义前夕,上海的一个革命据点被破,光复会成员名单落入清廷手中,名单被层层上报,最后送到了恩铭案头,虽然徐锡麟用的是化名,但他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起义时间原定是7月8日,但恩铭临时决定将毕业典礼提前到6日,徐锡麟也不得不临时行动。 起义当天的计划几乎临时拼凑,他原本安排的人手未能及时到位,只有陈伯平、马宗汉两人随行,炸弹质量不好,未能爆炸,只能靠手枪完成刺杀,恩铭倒下后,徐锡麟带人冲向军械所,试图夺取武器发动全面起义,然而,学生们并未响应,他们只是普通学员,根本没有准备好参与一场生死搏斗,军械所的大门紧锁,铁锁斧砍不动,援军赶到后局势迅速逆转。 战斗持续了四个小时,陈伯平战死,马宗汉和徐锡麟被活捉,冯煦调动士兵包围学堂,将他们押往巡抚衙门,审讯时,冯煦拍案而起,质问他为何恩将仇报,徐锡麟却毫不退缩,表示革命是为天下苍生,私人恩情不能凌驾民族大义,在供词中,他一力承担责任,坚称其他学生无辜,请求官府不要牵连他人。 恩铭的妻子身份特殊,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她得知丈夫遇刺,悲愤欲绝,坚决要求严惩凶手,徐锡麟因此遭受极刑,据称被剖腹挖心以“慰忠魂”,他的遗体在衙门口被示众,清兵与百姓多有唾骂,称其为忘恩负义之人,相比之下,秋瑾在绍兴就义时,提出保留全尸等请求,官府竟一一应允,围观百姓纷纷落泪,两人同为革命烈士,命运却大相径庭。 这场刺杀的争议不止在当时,也延续至后世,有人说徐锡麟是民族英雄,也有人认为他背叛师恩,做法太过冷酷,在清朝仍在统治时,恩铭被追认为忠臣,而徐锡麟则被当作叛乱分子,但讽刺的是,四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土崩瓦解,徐锡麟参与建立的光复会并入同盟会,成为推翻帝制的重要力量。 更讽刺的是,曾审问并判处他死刑的冯煦,晚年在江苏担任巡抚时,竟秘密资助革命党,他曾多次对身边人说:“当初不该杀他,”这句话成了革命者与旧官僚之间复杂纠葛的写照。 信息来源:柴志光编;张泽贤总主编. 海上碑林里的红色记忆[M]

0 阅读:0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

灵瑶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