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王树声领回了一位22岁的漂亮姑娘,徐向前要当婆家人,贺龙元帅要当娘家人,陈赓也要过来凑热闹,撺掇两个人当天就结婚,年仅22岁的漂亮姑娘,当场就羞红了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中秋节,在延安的西北联防军司令部里,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将士们脸上都挂着笑,这桩喜事非同小可。 这可是由几位开国元勋亲自“操办”,主角却是38岁的老将“王树声”和年仅22岁的军医“杨炬”的婚礼。 王树声的老上级“徐向前”元帅,铁了心要当“婆家人”;而爱抽大烟斗的“贺龙”元帅,因为跟新娘杨炬算半个老乡,乐呵呵地自认是“娘家人”,一向爱热闹的“陈赓”大将也跑来起哄,撺掇两人当天就成亲。 而贺龙元帅更是直接拍板:“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把婚结了吧,以后好干革命!” 面对这阵仗,年轻的杨炬羞红了脸,却还是轻轻点了点头,就这样,一场没有红烛喜盖的战地婚礼,在众人的见证下办得热闹非凡。 虽然婚礼简单,但非常温馨,徐向前将自己的窑洞腾出来当婚房,陈赓也不知从哪儿找来红枣花生,给这桩喜事添了些甜头。 新娘杨炬没戴金钗,只在耳边别了朵刚摘的野菊花,身上穿的还是那身旧军装,可老首长们却笑着说,革命战士的军装就是最美的嫁衣,帽上的红星就是最好的首饰。 这时,窑洞墙上还贴了副对联,上联“调皮遇厉害”,下联“花好见月圆”,横批“革命伴侣”,把这对新人的故事概括得明明白白。 要说这桩喜事,来得突然,却也顺理成章。 王树声将军在队伍里是响当当的人物,早在1935年,他就协助徐向前指挥嘉陵江战役,后来更独当一面,在土门战役中歼敌近万。 即便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时,他身患重病,也依然在前线指挥,可这位战场上的猛将,情路走得却异常坎坷。 他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包办的,结婚三天他就回了部队,没几年对方就在国民党的围剿中牺牲,这事虽与他无关,王树声心里却总有个疙瘩,觉得自己亏欠了人家。 第二次婚姻则因为性格实在合不来,不欢而散,到了38岁,两次失败的婚姻让他对找到一个知心人这事儿,比打一场胜仗还渴望。 而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杨炬,是中央门诊部里公认的“一枝花”,她可不是什么大家闺秀,而是为了逃避家里的包办婚姻,一个人从湖北跑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新女性。 这个转折发生在1943年秋天的一场文艺晚会上,王树声第一次见到杨炬,这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竟像个小伙子一样害上了相思病。 他先是托战友“唐明春”夫妇帮忙牵线,可几天没动静,王树声就坐不住了,生怕这朵“花”被别人摘去。 于是,在一个午后,他把军装洗得干干净净,鼓起勇气冲进门诊部,对着正在忙碌的杨炬,笨拙地甩出一句:“我相中你了!” 这句话听着更像是命令,把杨炬吓得直接躲进了处置室,这事后来成了战友间的笑谈,都说他求爱像训话,纯属战术失误。 不过,杨炬并非对他毫无感觉,这位将军的赫赫战功她早有耳闻,更让她意外的是,王树声写来的信,字迹有劲有力,文笔也好,完全不像个只会打仗的武夫,倒像个读书人。 这种反差,悄悄打动了杨炬,随着接触越来越深,两人的关系也慢慢升温。 第一次在延河边约会,杨炬讲了自己逃婚奔赴延安的经历,王树声听完,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年轻姑娘的勇气和觉悟,一开始,杨炬还坚持要等抗战胜利后再谈婚论嫁,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年,杨炬被派到安塞巡回医疗,不巧遇上暴雨,交通通讯全部中断,王树声一听说,二话不说,背上珍贵的白面和猪肉,顶着倾盆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地里跋涉几十里路去找她。 当他浑身是泥地出现在杨炬面前,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没被雨水打湿的食物时,这位坚强的女医生再也绷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那一刻,她知道,眼前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心里装着最实在的深情。 后来,中央医院的“傅连暲”院长也看出她的心思,于是在中秋节前笑着催她:“还不快去看看那个日盼夜盼的人,”最终促成了那场热闹的窑洞婚礼。 王树声与杨炬的结合,远不止是一段个人情缘,它更像是那个烽火年代里无数革命伴侣的缩影。 他们的爱情里没有太多花言巧语,却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前线南征北战,一个在后方救死扶伤,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而这份共同的信念,就是他们爱情最坚实的土壤,他们的故事告诉后人,即便在最艰苦的岁月,真挚的情感依然能发光发亮。 【信源】澎湃新闻——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逝世,享年99岁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