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不再藏着掖着!3款战斗机强势逼退外机,美军焦虑又加重了 当中国官方媒体罕见披露歼-16、歼-15和歼-20三型主力战机拦截外机的详细案例时,国际舆论场正在经历微妙的认知重构。 这些看似战术层面的空中交锋,实则是中国军事战略转型的活体标本——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拒止,从技术追赶到体系对抗,中国正在用飞行轨迹重新定义西太平洋的安全边界。 歼-16(如图1)的拦截哲学折射出中国空军的战术升级。当飞行员驾驶战机以精确的30米间距逼退外机时,这套动作背后是超过2000小时的飞行经验与数字化飞控系统的完美融合。 值得玩味的是,中方刻意选择公布拦截澳大利亚P-8的实况视频,却对美军RC-135事件保持模糊处理,这种选择性透明暴露了精妙的信息战策略。 歼-16作为苏霍伊系战机的终极魔改版,其配备的PL-15远程导弹和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正在将传统的拦截战术升级为"侦-控-打"一体化作战。那些指责中国"危险机动"的西方国家或许忘了,当年F-14用不死鸟导弹威慑苏联侦察机的历史,如今正在南海重演。 辽宁舰上的歼-15拦截事件更值得深究。2022年5月那场双航母对峙中,中方舰载机从8000米俯冲至2000米的战术动作,暴露出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已掌握美军经典的"高打低"能量战术。 日本防卫省最新曝光的P-3C拦截事件显示,中国舰载机飞行员正在突破"舰载机限于舰队防空"的传统教条,这种战术创新恰恰呼应了美军"分布式杀伤链"概念。值得警惕的是,央视镜头里挂弹起飞的歼-15暗示着拦截规则可能升级——当外机模拟攻击姿态时,中国舰载机的反应已从单纯驱离转向战斗警戒。 歼-20的介入则揭示了更高维度的战略博弈。东海那次与F-35的"隐形邂逅"中(如图2),美方将领意外承认的"指挥控制印象深刻",戳破了西方对中国五代机只能当"隐身截击机"的刻板印象。 2024年3月紧急起降拦截的案例更表明,中国空军已将隐身战机纳入日常战备体系,这种奢侈的部署方式连美军都难以常态化维持。歼-20机群采用"轮换警戒"模式,既保持了隐身涂层完好率,又实现了24小时应急响应,这种创新背后是中国制造商将维护工时压缩至F-35的60%的技术突破。 这三型战机的拦截行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威慑体系:歼-16负责常规拦截消耗对手精力,歼-15拓展海上拒止范围,歼-20则专注高端威慑。 这种梯次配置暴露出中国空军的精明算计——用四代半战机处理日常摩擦,保留五代机的神秘性。当曹卫东在央视暗示"开枪警告"的可能性时,显然是对近期美澳日联合军演的针对性回应。 技术层面的进步更值得关注。歼-16D电子战型号已现身南海,其翼尖安装的电子侦察吊舱能同时干扰多频段雷达;福建舰(如图3)即将搭载的歼-35将把舰载机拦截半径延伸至1500公里;而攻击-11无人机与有人机的协同试验,预示未来拦截可能实现"有人决策、无人接敌"的模式。 这些发展正在改写西太平洋的空中游戏规则——过去美军倚仗的电子侦察优势正在被抵消,而中国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已从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 国际法层面的博弈同样激烈。中国坚持将部分国际空域划入防空识别区的做法,本质上是通过常态化拦截制造既成事实。当外机遭遇歼-16释放的红外诱饵弹时,这种非动能对抗手段恰恰游走在《芝加哥公约》边缘,既展示了实力又避免了武装冲突。 美军近年来加大RC-135侦察频次的反制措施,暴露出双方正在开展"侦察-反侦察"的持久消耗战。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些空中交锋是中国军事战略转型的必然产物。随着"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变,解放军海空力量必然与域外势力发生更多碰撞。中国显然在实践一套新规则:用技术对等技术,用冒险对冲冒险。 当歼-20飞行员在东海与F-35周旋时,他们争夺的不仅是空域控制权,更是西太平洋未来秩序的定义权。
三天造一架歼-20,中国打算造一千架五代机!西方还在质疑“是否真实”,中国已悄悄
【9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