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马未都请孙越吃饺子,两盘饺子一共也才30个,孙越连吞3个后,马未都着急说:停手,吃饺子是有门道的。
马未都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像娱乐圈的明星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中国的收藏界和文化界,他的地位无可置疑。作为一位从白手起家的收藏家,他不仅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努力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更在收藏领域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从他的成长背景来看,马未都并不是出生在豪门。他的父亲是老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在空军工作,属于典型的“根正苗红”背景。
马未都从小生活在空军大院,身边有许多大院子弟,这样的成长环境为他积累了人脉,也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虽然马未都从小并未显现出特别的与众不同之处,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考上了大学,并毕业后进入了《青年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
然而,真正让马未都走向成功的并非是他的文学背景,而是他敏锐的商业嗅觉。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无限机遇,马未都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投身于中药材生意。
在那个年代,中药材生意可以说是“赚钱快”的行业。马未都凭借着自己的灵活头脑和过人的胆量,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赚了七八万,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
有了第一桶金后,马未都并未满足于此,他的目光开始转向了更有趣的收藏市场。文革结束后,许多珍贵的文物以低价出售,而马未都凭借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开始了他的收藏之旅。
那时的琉璃厂,珍贵的雍正官窑瓷器只需几百元,而如今,这样的古董已成千上万,甚至上千万。马未都的收藏不仅仅依靠眼力和机遇,更重要的是他多年来对文化的钻研和对艺术的深入理解。
通过收藏,马未都不断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并在1992年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成为了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先驱,也为更多有志于文化艺术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承的舞台。观复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艺术品,包括陶瓷、家具、玉器、漆器等多个类别,成为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一名商人到成为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马未都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商业手段,还因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他曾说:“收藏,玩的是文化,拼的是眼力。”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执着和热情,让他在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马未都的成功,虽然带有偶然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时机的敏锐把握换来的成果。正如他所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具备足够的准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牢牢把握住它,成就自己的辉煌。
一次,主持人孙越被请到了文物鉴定专家马未都家中做客。马老师盛情款待,亲自下厨包饺子。当两盘饺子端上桌时,孙越惊讶地发现,30个饺子上面赫然摆着两个价值连城的古董酒杯。
就在孙越大快朵颐,狼吞虎咽地吃下三个饺子后,马未都连忙喊"停",并神秘地说:"吃饺子是有门道的。"这一番话,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原来,饺子不仅承载着家的味道,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这顿饺子宴,想必也是马未都精心策划的一次文化盛宴吧。
马未都笑着端起了那两个价值连城的古董酒杯,缓缓开口道:"孙越啊,你可知道,这两个酒杯的年代,比我们所吃的这些饺子还要久远呢。"孙越闻言,不禁睁大了眼睛。
"吃饺子,讲究色香味俱全,但制作饺子,同样大有学问。"马未都一边说,一边拿起了一个饺子,向孙越展示起包饺子的手法。只见他手法娴熟,捏、包、捏,不一会儿功夫,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包好了。
孙越看得目不转睛,连连称赞。马未都笑着说:"这只是最基本的包法,根据饺子的烹饪方式,还有水煮、蒸制、油煎等不同的包法,各有各的讲究呢。"
说着,马未都又从盘中夹起一个饺子,在调料碟里轻轻一蘸,送入口中,细细品味。而后,他对孙越说:"吃饺子也是有门道的。你可要跟我学着点。"
原来,品尝饺子也有一套独特的"四部曲"。第一步,要先吃上五个原味饺子,品味饺子最纯粹的味道;第二步,可蘸些醋,开开胃;第三步,再蘸些酱油,提升口感;最后,蘸上辣椒油,让饺子的味道更上一层楼。
孙越听罢,连忙照着马未都的吩咐,一步步进行,仔细体会饺子味道的变化。果然,每一步都有不同的味道层次,让人欲罢不能。
一顿饺子宴,竟也别有洞天。从饺子的起源演变,到饺子的制作技艺,再到饺子的品鉴之道,马未都的一番讲解,让孙越大开眼界。他不禁感慨,原来一个看似普通的饺子,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了,孙越,你可知道,南方人和北方人吃饺子,也大有不同呢。"马未都话锋一转,又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他解释道,南方人多以购买现成的饺子皮为主,而北方人则偏爱自己和面擀皮;南方人喜欢饺子汤,北方人却独爱蘸料……饺子南北差异之大,竟也折射出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